首页
>今日武威>武威要闻
建好“水盆子” 积蓄“水动力”
——武威市以新担当新作为促进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四
建好“水盆子” 积蓄“水动力”
信息来源: 武威日报 发布日期: 2025-01-11 08:51 浏览次数:

水,是武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晴雨表”,丰沛则兴盛,匮乏则滞后。

翻开水系图,黄河与石羊河如同“叶脉”蜿蜒穿梭,让武威这片 “绿叶”闪耀水润蓬勃,流淌生机希望。然而,缺少有效水资源调配通道,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存在短板,水资源调蓄调度受河道天然径流丰枯变化影响明显等问题,制约着武威进一步节约集约利用水资源。

如何破解水仗天势、渠少联弱的难题?

近年来,武威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为民实事水利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建好“水盆子”,认真落实武威水利“四抓一打通”要求,突破灌区、水系、地域、行业界限,不断完善水网体系,实施水系连通工程,千方百计固底板、补短板,想方设法促投资、谋发展,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夯实水利基础。


多措并举兴水利


清晨,打开家中水龙头,水池内溅起清澈水花。“水量足、水质优、水源稳定,用起来放心。”提及现在的供水服务,家住天祝县松山镇德吉新村的莫秀山很是满意。她说,过去常常为饮水问题发愁,现在有了蓄水池和水厂,乡亲们用水更安全、更有质量了。

调蓄水池星罗棋布,水系联通畅达交错。如今,武威市已累计建设509座调蓄水池,一颗颗“蓝宝石”镶嵌在山川沃野,水利管网引流而出、铺陈纵横。

武威在管好用好现有调蓄设施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水网调蓄工程建设,重点推进古浪县黄花滩移民区养殖基地及八步沙生态保护水源保障工程、天祝县重点调蓄水源(干渣子调蓄水池)工程、天祝县南阳山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供水保障工程、民勤县红崖山灌区地表水调蓄水池灌溉工程等,更好解决蓄水难题,实现区域“丰枯调剂、互联互通”。

“在项目谋划阶段,我们广泛征求社会意见,认真开展摸底调查,主动加强与省厅市直部门沟通,多次进行讨论分析,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和轻重缓急的原则,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市水务局建设管理与农村供水科科长高霞说。

各县区立足补齐农村水网建设短板,积极争取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不断完善灌区骨干输水系统,对灌溉渠系“卡脖子”段进行改造提升,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保障灌区供水安全。

建设资金方面,武威市积极争取中央、省级投资和乡村振兴投资基金等相关资金,用足用好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中长期贷款、惠农贴息、抵押补充贷款等政策性资金。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工程建设,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

古浪县黄花滩移民区1500万立方米调蓄水池、凉州区西营五干片区733.82万立方米调蓄水池、凉州调蓄工程1265万立方米调蓄水池……一座座“水盆子”相继建成,总容积近7200万立方米,蓄好的甘甜之水进一步提升百姓幸福指数,让广大群众从过去找水中解放出来。


引来活水喜丰收


调蓄水池作为节水灌溉系统的核心组件,承担储存水源的重任,具备调节水量、平衡供需等多重功能,对于提升灌溉效率、减轻水资源压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昔日戈壁滩,今朝产业兴。漫步在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日光温室熠熠生辉,蔬果鲜翠欲滴;养殖暖棚错落其间,牛羊膘肥体壮;移民群众腰包渐鼓,日子红红火火。

为进一步健全移民区供水保障体系,提升区域调蓄能力,有效保障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和八步沙生态用水,近年来,古浪县实施了新一轮水利骨干工程和调蓄水池建设工程,全力保障群众生产生活用水。

走进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兴民新村村民王菊霞的日光温室,人参果挂满枝头,叶片轻轻摇曳,空气弥漫着淡淡果香。

“5座温棚人参果,座座长势好。”王菊霞说,“长势好离不开‘及时水’,每座温棚都有10立方米小水池,联通周边大蓄水池。用水有保障,咱们致富信心足。”

充足的水源是稳定农作物产量质量的基础。武威市聚焦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民生改善,挖掘供水潜力,完善配套设施,依托城乡骨干水源和重点供水工程,畅通输水支线及“毛细血管”,推进灌区末级渠系、田间工程配套和小微型水源工程建设,实施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逐步补齐灌溉设施“调蓄输灌”的功能短板,打通水网建设“最后一公里”。

“水盆子”越来越多,“水管子”越织越密,为武威市打造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提供了盈盈活水,“8+N”现代农业优势主导产业齐头并进,乡村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实现同步提升。


严格管水促转变


缺水是武威的基本市情和最大短板。长期以来,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武威人民除水害、兴水利,可以说,武威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天斗、与地斗、与水斗的历史。

近年来,武威市坚持“四水四定”,对水资源下足“绣花功夫”,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合理配置生活、农业、工业和生态用水,落实到灌区、乡镇、村组、农户,规范取用水行为和秩序,力争让每一立方米水都发挥最大效益。

制定印发《武威市农业节水方案(2024-2026年)》《2024年武威市种植结构调整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扎实推进农业节水各项任务落实。同时,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各县区在算好算实水账的基础上,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增加低水耗高效益作物种植面积。

面对复杂多变的水量供需关系,武威市统筹供水、防洪、灌溉、生态环境改善和河湖连通等任务,注重科技赋能,保证灌溉系统在不同条件下的平稳运行,有效避免水资源的浪费和灌溉效率的降低。

电子大屏上,凉州区永昌灌区信息一目了然,机井运行状态一点即知。工作人员通过电脑切换至灌区数据中心图,辖区乡镇水量及监控机井的四条绿色柱状图上下跳动,各行业用水控制指标、监控总机井、设备在线率以及疑似异常数据等信息都在大屏上实时滚动显示,智能化精准监控一览无余。

“我们将灌区四个镇的地理位置、机电井的坐标信息,通过定位系统准确地投放到天地影像图,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机井的运行状态。”凉州区永昌水利管理所工作人员吴文霞向记者介绍永昌灌区信息化平台流程。

依托数字化远程助力,让水务服务从“源头”到“水龙头”没有间隔。目前,武威市各个灌区都已完成信息化平台的建立,实现了设备远程监控、取水计量覆盖、总量精准控制、信息自动采集、数据智能分析,进一步强化了田间工程的渠灌、管灌、大田滴灌的管护及应用,节省时间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甘肃东诚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殿鸣在永昌镇承包了1200亩地种植各类蔬菜。“承包初期,浇灌设施落后,基本是大水漫灌,耗水费工,效益欠佳。”杨殿鸣说,公司后来精打细算“节水账”,如今采用滴灌、膜下种植等高效节水技术,省水省人工,效益翻了番。

从人水相争到人水和谐,从大水漫灌到深度节水,从单点发力到系统治理,武威的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从理念到模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记者甘曜毓 王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