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武威>武威要闻
优布局 强服务 惠民生 守红线
——我市高质量开展自然资源工作推动“六个新武威”建设综述
优布局 强服务 惠民生 守红线
信息来源: 武威日报 作者:韩筱蓓 戴声桥 发布日期: 2022-05-22 08:40 浏览次数: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初步构建、土地要素保障能力全面提升、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明显、“三调”工作圆满收官、不动产登记便民服务改革推进扎实有效……

“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完成335个,颁发不动产证书、证明5.91万本,助力企业、群众抵押融资41.02亿元,农村“房地一体”确权发证23.22万本,办结城乡建设发展历史遗留问题112个……

一件件亮眼大事,一组组生动数据,折射出一个事实:我市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为主导的高质量发展征程中步履铿锵,笃定前行。

今年以来,我市自然资源部门按照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聚焦建设“六个新武威”的奋斗目标,围绕空间规划、要素保障、生态修复和确权登记等重点领域,扎实推动各项工作落实。

优布局  保障项目建设

夏日,在凉州区金山镇集中收缩安置示范点的二期建设现场,2022年规划建设的新民居正在抓紧施工。大型挖掘机和推土机配合作业、来回穿梭,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大家分工明确,干劲十足,一派热火朝天……

乡村建设,规划先行。2020年,市自然资源局委托市规划测绘设计研究院编制《武威市“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金山镇崖湾村(2020-2035)》,以高海拔山区、水源涵养区和地质灾害多发区为重点,对沿山乡镇贫困群众进行易地搬迁、就近收缩安置,建成移民收缩安置点1处,累计搬迁群众275户,配套建设社区服务中心,绿化、亮化、美化、污水处理站等基础设施。

家住移民收缩安置点一期101号住宅的王承贵一家是最早报名搬进新房子的村民。

“搬到这里后,人住在路南面,养殖暖棚在路北面,不仅住得好,还有致富增收的好产业。”王承贵的语气里透着喜悦。

市自然资源部门把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作为重要基础性工作,合理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优化自然资源要素保障,精准保障项目建设,不断探索创新自然资源管理利用方式,大力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国土空间体系初步构建。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推动实现“多规合一、多规融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被省自然资源部门选为典型案例。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对有条件的村庄应编尽编,民勤县三雷镇新陶村、三陶村规划被自然资源部确定为实践案例。

耕地保护工作全面加强。2022年全市审批建设占用耕地1210.61亩,全部按照先补后占、占一补一、占优补优的要求落实占补平衡。申请补充耕地指标省域内统筹7249.84亩,交易资金2.7亿元,耕地占补平衡库尚余指标2.22万亩。

用地要素保障切实提高。审查上报省政府审批批次建设用地5个1011.28亩,单选项目2个2619.07亩,县区政府审批村民住宅用地112.78亩,申请省自然资源厅配置国有未利用地和乡(镇)村建设用地计划1595.03亩,审批临时用地2宗149.55亩,供应建设用地33203.78亩,凉州会盟纪念地、民勤通用机场、土门33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重点项目用地应保尽保。

强服务  优化营商环境

近日,在市政务大厅自然资源局窗口,前来办事的企业和群众络绎不绝,大家依次排队登记、递交资料。

我市自然资源部门把持之以恒抓作风建设作为优化营商环境重要举措,重点整治“慵懒散、推拖绕”问题,扎实推进行政审批事项改革,不断创新服务方法,切实让“数据信息多跑路,企业群众少跑腿”,确保优化营商环境各项举措落地见效。 

深入落实“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保障机制,规范用地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积极推行电子证照,探索推行带方案供应土地,核发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29项、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18项、规划条件通知书19项、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19项,建设工程验收合格书16项。全面推行“分类别”审批,对教育、医疗等划拨类公用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对工业物流仓储项目,实行容缺受理和告知承诺制度,即时办理工程规划许可证;对住宅、商业等房地产项目,签订出让合同并核发用地规划许可证,实行设计方案网上审查和核发电子证照,提高审批效能和管理水平。依托“互联网+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在银行网点办理抵押贷款申请的同时,一并完成不动产抵押登记,助推企业融资发展。

惠民生  聚焦“急难愁盼”

历史遗留“登记难”问题是重大社会热点问题,事关民生、民心和社会稳定。

不动产登记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不动产登记主管部门,市自然资源局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不动产登记工作落实、落准、落细,让群众办事更舒心、更省心、更顺心,切实提升工作的“民生温度”。

“真没想到会这么快!”在政务服务中心办理不动产权证的市民陈小芬望着手里大红的证书眉开眼笑,为这里的服务竖起了大拇指。

“在化解历史遗留‘登记难’问题过程中,我们全面优化提升服务效能,开通绿色通道专窗专办,为群众提供延迟服务和节假日办理服务,最大限度方便办事企业和群众,全力推进问题化解。”凉州区不动产登记中心负责人何诚渊说。

“难啃的硬骨头要啃下来了,心里总算踏实了”“还不用自己跑腿,真让人不敢相信。”……听说不动产登记中心要到小区现场办理不动产登记,小区的业主群几乎炸开了锅。4月12日一大早,在凉州区东大街武威市第九建筑有限公司家属院内,不动产登记中心工作人员已经摆好桌椅、材料,为前来咨询、登记的居民仔细讲解流程。

居民落户、子女入学、抵押贷款……不动产权证事关群众的诸多切身利益,然而,随着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深入推进,因历史遗留问题导致不能办理不动产登记的问题集中凸显,拿上“大红本”成为挂在群众心头的“烦心事”“难心事”。

想群众之急,解群众之盼,了群众之愿。近年来,我市加快遗留问题消化,坚持以“小切口”保障“大民生”,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瞄准不动产登记“四难”问题,“加、减、乘、除”综合运用,增加“绿色通道”窗口,实现“互联网+不动产”在线申请、受理、预约、查询等业务24小时“不打烊”。今年以来,我市自然资源部门全面启动新一轮排查化解工作,累计排查“登记难”问题房屋70445套,化解68227套,4.4万户群众通过“登记难”化解工作拿到了不动产权证,首次登记化解率达96.85%,25%转移登记化解率达95.4%,总体登记发证率达63.17%。

守红线  保护自然资源

走进古浪县七墩台砖瓦用粘土矿,极目远眺,只见绿树林立、草皮密布,周围山体逐步复绿。

作为古浪县历史遗留无主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之一,如今的七墩台砖瓦用粘土矿与几年前尘土飞扬、嘈杂无章的景象大不相同。

古浪县历史遗留无主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于2021年5月下旬开工建设,重点对全县46处废弃矿点进行恢复治理,其中废弃砂坑7个、废弃砖瓦厂39个,共涉及11个乡镇。主要采取建筑物拆除、坡面整理、场地平整覆土、土地翻耕培肥及撒播草籽等工程措施进行恢复治理。该项目于10月底竣工,恢复治理总面积195公项,11月通过市级初验。

“项目的实施,最大限度恢复了地形地貌景观,消除了地质灾害和安全隐患,有效保护和修复了周边生态环境。”古浪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宣鹏说。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把握“舍”与“得”的辩证法,我市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生态环境修复。

我市自然资源部门立足市情实际,抢抓政策机遇,聚焦省市总体部署和项目投资导向,谋划申报项目24个,估算投资约20.47亿元,其中,国土综合整治项目10个、投资10073万元;地质灾害防治项目6个、投资7719万元;矿山恢复治理项目7个、投资8646万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项目1个,估算总投资17.83亿元。

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李金斌表示,全市自然资源部门将进一步聚焦建设“六个新武威”奋斗目标,扎实落实“三新一高”要求,认真履行“两统一”职责,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在加快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加大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建设,全面化解历史遗留问题,系统推进自然资源信息化建设等,全面夯实自然资源管理基础,为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撑好劲、助好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