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武威规划纲要>历史规划
索引号: 11620600MB1678016R/2022-01154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市林草局 组配分类: 历史规划
文件编号: 发文日期: 2022-04-01
成文日期: 2022-04-01 有效性:
武威市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信息来源: 武威市林业和草原局 作者:武威市林业和草原局 发布日期: 2022-04-01 15:32 浏览次数:


武威市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武威市林业局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

 

 

规划方案编制工作人员名单

 

持:李发江    

规划编制人员:张强威      杨奋荣  王江川

 赵韶文  王家奇  周学海

    笔:胡  

    核:李发江  戴继春

 

 

       

 

 

   第一章  “十一五”回顾…………………………………………………………………… 1

   一、 建设成就与基本经验……………………………………………………………………1

  (一) 建设成就 ………………………………………………………………………………1

(二) 基本经验 ………………………………………………………………………………8

   二、 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 …………………………………………………………………11

  (一) 有利条件  ……………………………………………………………………………11

  (二) 不利因素  ……………………………………………………………………………13

   第二章  发展思路、原则与目标……………………………………………………………15

   一、 新时期林业发展定位 …………………………………………………………………15

   二、 总体思路 ………………………………………………………………………………15

   三、 基本原则 ………………………………………………………………………………16

   四、 发展目标 ………………………………………………………………………………16

   第三章  区域布局与建设重点………………………………………………………………16

一、 生态建设布局与治理重点 ……………………………………………………………17

(一) 以民勤西线、北线及凉州、古浪线民调渠沿线为重点的北部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

…………………………………………………………………………………………………17

(二)以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为重点的中部绿洲防护林体系建设………………… 18

  (三) 以围栏封育、人工造林、生态移民为重点的南部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

治理……………………………………………………………………………………………20

(四)以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地保护为重点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建设21

(五)以冰川湿地和石羊河流域湿地为重点的湿地保护与修复 …………………………21

二、 产业建设布局与发展重点 ……………………………………………………………21

(一) 特色林果业……………………………………………………………………………22

(二) 种苗花卉产业…………………………………………………………………………23

(三) 森林生态旅游产业……………………………………………………………………23

(四) 沙产业…………………………………………………………………………………23

第四章  主要任务……………………………………………………………………………24

一、 生态体系建设 …………………………………………………………………………24

二、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 ……………………………………………………………………24

(一) 特色林果业……………………………………………………………………………24

(二) 种苗花卉产业…………………………………………………………………………25

(三) 森林生态旅游产业……………………………………………………………………26

(四) 沙产业…………………………………………………………………………………27

三、森林资源保护体系建设…………………………………………………………………27

(一) 森林防火体系建设……………………………………………………………………27

(二)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27

(三) 生物多样性保护………………………………………………………………………28

(四) 森林公安系统建设……………………………………………………………………28

(五) 森林经营管理…………………………………………………………………………29

(六) 封山(沙)禁牧 ……………………………………………………………………30

(七) 生态监测体系建设 …………………………………………………………………31

(八) 完善林业重大灾害应急体系 ………………………………………………………31

四、 湿地保护与修复………………………………………………………………………32

(一) 祁连山冰川及高山湿地保护 ………………………………………………………32

(二) 石羊河流域湿地保护 ………………………………………………………………32

五、 支撑体系建设…………………………………………………………………………33

  (一) 林业基础设施建设 …………………………………………………………………33

  (二) 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34

(三) 示范区建设 …………………………………………………………………………35

 六、 林业改革 ……………………………………………………………………………38

   (一) 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38

   (二) 加快国有林场管理体制改革………………………………………………………38

   (三) 建立和完善生态建设长效机制……………………………………………………39

   第五章  重点林业项目…………………………………………………………………… 39

   一、 北部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工程………………………………………………………40

   二、 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及中部绿洲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40

   三、 南部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程……………………………………41

四、 森林资源保护体系建设工程…………………………………………………………41

五、 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42

 第六章  保障措施 …………………………………………………………………………43

   一、 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加快林业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43

   二、 加强组织领导,严格实行林业发展目标责任制……………………………………43

   三、 注重抓好项目工作,以大项目推动林业加快发展…………………………………44

   四、 认真落实林业方针政策,不断增强林业发展动力…………………………………45

   五、 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努力提高林业建设的质量和水平……………………………46

   六、 加强依法治林,加大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力度………………………………………46

   七、 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努力营造浓厚的林业建设氛围……………………47

    

武威市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2011—2015年)时期是武威全面实施城乡融合、工业强市、生态立市三大战略,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的关键阶段,也是深化林业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立足现实基础,科学编制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于抢抓发展机遇,实现全市林业跨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 “十一五”回顾

 

一、建设成就与基本经验

“十一五”时期,是武威历史上林业发展最快、成效最显著的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林业厅的精心指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南护水源、中调结构、北治风沙”方针,突出“节水、造林、治沙、防污”四个重点,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积极开展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加快特色林果基地建设,全市林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为“十二五”林业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建设成就

1、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缓解。一是全市土地荒漠化、沙漠化呈减少趋势。据全国第四次荒漠化、沙漠化监测结果显示,武威市荒漠化、沙漠化面积由2006年的3355.8万亩、2323.9万亩,减少到2009年的3317.1万亩、2309.8万亩,分别减少了38.7万亩、14.1万亩。沙尘暴的次数由“十五”时期的年均12.8次减少到“十一五”时期的年均8.8次,荒漠化、沙漠化扩展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二是森林面积大幅度增加。现有森林面积757.96万亩,比2005年增加156.76万亩。三是随着森林总量的增加,森林结构和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到2010年底,南部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区森林蓄积量达到1100万立方米以上,年蓄积增长量稳定在20万立方米以上。四是森林生态功能不断增强。民勤盆地干涸51年之久的青土湖连续两年人工形成了季节性水面,目前达到10平方公里,黄案滩封育区地下水位大幅度回升,10万亩芦苇蓬勃丛生,7眼关闭的机井自流成泉,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十一五”各项规划目标按期完成。森林覆盖率达到规划目标;2010年林业总产值达到8.48亿元,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4.13亿元的目标;止2010年底,全市纳入国家补偿范围的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偿面积达到314.89万亩,全面实现规划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项绿化指标达到“十一五”规划要求;造林基地供种率达到50%,主要树种良种使用率达到45%;林业产权制度框架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得以初步建立;逐步完善了林业行政执法、监督、普法教育体系。

3、林业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十一五”期间,全市上下以温总理视察民勤为契机,以改善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为目的,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和林业干部职工展开了一场规模宏大的生态攻坚,生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06年以来,全市新增造林绿化面积69.66万亩;完成封山(沙)育林(草)100.7万亩;全民义务植树6904.53万株;建成林业生态小康示范村17个;有效保护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314.89万亩。

与此同时,“十一五”以来,全市林业建设重点实施了三北四期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国家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省列防沙治沙等重点工程项目,工程建设的质量与过去相比有了明显提高。一是三北四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全面完成任务。完成营造林60.26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3.11万亩,封山沙育林草37.15万亩。二是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十一五”共完成退耕还林任务15.6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0.4万亩,荒山造林5.7万亩,封山沙育林草9.5万亩。三是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稳步实施。“十一五”期间,除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局组织实施的区域外,由我市组织实施的1.8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进展良好,完成公益林封山育林0.8万亩,无森林火灾和乱砍滥伐案件发生。四是重点生态公益林管护进展顺利。除民勤县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区域外,由我市负责管护的314.89万亩重点生态公益林已全部落实到山头地块。五是省列防沙治沙和国家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项目启动实施。2006年经省政府批准立项,民勤县启动实施了省列防沙治沙项目,在2006—2009年期间,民勤县以龙王庙、青土湖、老虎口等风沙危害严重区域为重点,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连片营造防风固沙林10.4万亩,封育5万亩,防沙治沙取得显著成效。2010年省上将民勤、古浪、天祝、凉州四县区列为国家生态功能区,凉州区同时被列为省级防沙治沙区,大力开展了生态建设和防沙治沙工作。六是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项目和甘肃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项目已经国家发改委现场评估,进入项目前期阶段。经国家检查验收,“十一五”期间,武威退耕还林工程、三北四期工程造林面积成活率、合格率和保存率均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局部地区林草植被得到有效恢复。

4、林业产业体系进一步壮大。据统计,2010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了8.48亿元,与2005年相比增长了4.38亿元。特色林果种植总面积达到40.8万亩。酿酒葡萄加工能力进一步增强,达到6.1万吨,甘肃威龙公司10万吨酒堡、石羊河林场0.5万吨葡萄酒生产线项目已开工建设。莫高、威龙、皇台、石羊河四大干红葡萄酒品牌,饮誉陇上。林木种苗产业迅速发展,年出圃各类苗木1.2亿株。建立了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凉州区东沙窝、民勤县勤锋滩、市林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等4个林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利用雪域高原、观光农业、沙漠风光、民族风情、历史遗迹等特色资源优势,在沙漠地区建成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和沙漠公园2个AAAA级特色旅游景区,培育和打造了红崖山水库至连古城文化遗址、武威工业园区至阳光产业示范园、古浪黄羊川至马路滩、天祝“三峡”草原风光及天堂寺等特色旅游线路,促进了我市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林业产业已经成为促进全市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增长点。

5、林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一是林木种苗建设得到了加强。建成各类育苗基地168处、种子基地19处,有2处基地被评为全国特色种苗基地,累计引进新品种120余个,选育省级林木良种9个,实施了“甘肃省武威林木良种繁育中心”建设项目,市级中心苗圃、县级标准化苗圃基本建成。二是基层林业工作站得到巩固。全市林业工作站已经初步形成网络体系,管理、组织、指导、服务的职能得到加强,古浪县、天祝县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工程区林业工作站,配备了设施设备和交通工具,开展了必要的软件建设。三是全市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配备了一批扑火机具和其它防火物资,修建了物资储备库、防火检查站、防火道路和望台。四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建立了林业有害生物应急防控预案,初步形成了主要森林病虫害防控体系和外来有害生物防控体系,森林病虫害和外来有害生物防控能力得到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设施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五是林业执法体系逐步完善,林业案件查处能力有所提高。成立了市林业执法支队和市、县级森林公安(分)局,基础设施得到了加强,提高了森林公安的备战能力。六是林业信息化水平提高,计算机网络建设和相关的服务能力得到提升。

6、林业科技水平显著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市林业系统开展科研推广项目56项,其中验收评奖34项,科技成果转化率有所提高;林业科技专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高,328人晋升初、中、高级职称,初步形成了梯次、结构较为合理的专业人才队伍;建立健全了全市林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了古浪县三北四期工程国家示范区、民勤县全国防沙治沙综合治理示范区、天祝县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科技示范点等三个国家级示范区建设水平,完善了市林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古浪马路滩、民勤勤锋滩、天祝水泉子等市、县级林业示范园区和32个各类林业科技示范点建设。推广应用了滴灌、设施林果、抗旱造林、容器育苗等林业实用技术。

7、林业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十一五”期间,我市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主要标志的林业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2010年底,全面完成了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全市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此外,林业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在做好以全员聘任制为核心的事业单位改革的同时,一批具有行政职能的林业事业单位转为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进一步完善了管理体制,理顺了管理机制,强化了管理职能。

8、林政资源管理不断强化。“十一五”期间,全市加强了林地林木资源管理,认真办理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手续,严格采伐限额管理,对申请采伐的林木现场勘查,严格把关;严格实施封山(沙)禁牧,全市封禁面积达3084.65万亩;加大林政案件查处力度,对一些影响较大的乱砍滥伐林木案件进行了从重从快查处;认真落实护林防火责任制和值班制度,加大护林防火巡查和宣传力度,维护了林区社会秩序的稳定保持了建国以来无森林火灾的记录。

9、林业投资力度加大。一是抓项目争取和资金落实。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机遇,通过积极努力争取,2006—2010年,林业建设总投资达5.89亿元,比“十五”期间有大幅度增长;二是抓制度建设拓展林业建设投融资渠道。通过制定多项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非公有林业经济参与林业项目投资;三是抓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严格项目资金管理使用制度,确保资金封闭运行。积极推行林业工程招投标制度、政府采购制度、项目资金报账制度、林业工程建设监理制度,不断完善和规范项目资金管理使用制度,加强资金核查、稽查,实行项目建设全过程资金监管。

10、林业工程建设质量得到提高。一是采取造林与管护相结合、封山与禁牧相结合、管护与政策兑现相结合,加强封禁管理,实行科学管护,严格管护责任,兑现管护政策,切实提高工程建设成效。二是坚持工程建设“质为先”,普遍建立了造林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严把各项造林关键技术环节;三是完善检查验收制度,坚持县级自查、省市联合复查、国家核查三级检查验收制度;四是坚持把“回头看”作为提高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措施来抓,强化补植补造工作;五是实行林业工程建设监理制度,把质量监管落实到造林的全过程;六是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建立林政案件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落实责任,遏制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

11、林场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初步得以改善。一是在天祝、古浪7个贫困国有林场开展了扶贫项目,修建了林区房屋道路,改善了职工生活饮用水和产业经营设施。二是省市把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作为为民办的实事之一,按照关注民生、突出基层单位,首先要解决职工生产生活问题,尽最大可能解决职工困难的工作思路,积极争取落实危旧房改造建设任务120户。目前工程已竣工验收,职工开始入住,林场部分职工群众的住房条件初步得以改善。

(二)基本经验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林业建设。全市林业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党的十七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以及中央和省上林业工作会议对林业的新定位、新要求,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不断拓宽和完善全市林业发展的思路,不断深化对市情林情的认识,抓主要矛盾,破解发展难题,及时调整林业发展具体措施,提出以大地增绿、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走大工程推动大发展、大产业带动大效益的路子,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促使全市林业建设保持了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确保了全市林业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

2、坚持深化体制改革促进林业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市林业建设坚持深化体制改革促进林业发展的主要经验有:一是抓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责权明晰的林业经营制度,把过去由集体管理的林地变为农民的生产资料,充分调动了农民造林育林和爱林护林的自觉性。二是抓林业事业单位改革,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将部分具有行政职能的林业事业单位转为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进一步完善了管理体制,理顺了管理机制,强化了管理职能。

3、坚持抓项目抓投入带动林业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市林业建设坚持发展抓项目抓投入的思路,通过积极汇报争取,国家和省上在我市的林业建设投资比“十五”期间有较大幅度增长。通过制定多项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非公有林业经济参与林业项目投资,非公有经济成份林业建设投入也有了较大幅度增长。同时,严格项目资金的管理使用制度,提高林业建设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

4、坚持机制创新提高林业建设质量。一是创新森林管护机制。封山与禁牧相结合,严格管护责任,兑现管护政策,不断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建立重大林业生态破坏事故应急预案和责任追究制度,有效地遏制了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二是创新造林质量管理机制。继续完善了造林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严把造林关键技术环节。坚持县、省市、国家三级检查验收制度;继续完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监理制度,把质量管理落实到造林的全过程,通过这些措施大幅度地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三是继续完善林业目标责任制度。认真落实行政领导工作目标责任制和林业部门技术承包责任制。

5、坚持优化结构培育优势林业产业。“十一五”期间,我市林业产业坚持优化结构,发挥区域优势,突出特色,特色林果种植、种苗、旅游、特种养殖、林副产品加工等产业有了长足发展,产业结构趋于合理。林业产业积极开发绿色食品,培育出酿酒和鲜食葡萄等一批优质特色品牌,林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6、坚持依法治林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十一五”期间,依据国家、省级林业法律法规,全市林业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强,林地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等方面基本达到了政策延续稳定,管理规范,执法有据。林地确权颁证工作进展顺利,林政案件发生率持续下降,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7、坚持科技兴林提升综合保障能力。坚持科技兴林,大力提高科技贡献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推动林业建设由注重数量扩张向数量和质量并重转变。全市林业科学研究取得新进步,科技创新能力有所提高,林业建设关键技术研究有所突破,获得多项林业科技奖项,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稳步推进。

8、坚持党政领导齐抓共管林业工作。“十一五”期间,各级党委政府把林业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生态安全战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工作,对林业工作的领导力量不断加强,形成了齐抓共管林业工作的合力。

9、坚持转变作风强化林业队伍建设。通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作风年建设、创先争优等活动和强化继续教育、岗位培训等措施,林业队伍政治素质、业务能力整体得到提升。抗击2007年冰雪冻害、2010年“4.24”特大风灾以及连续干旱等严重自然灾害的实践,充分证明我市林业队伍是一支听指挥、能吃苦、能战斗的队伍。

二、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

(一)有利条件

1、林业发展的环境将不断优化。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甘肃省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草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为全市林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2、全社会更加关注和支持林业工作。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确定了全市林业发展的思路、目标和重点,各级党委、政府对林业工作的领导力量不断加强,全市上下思想认识进一步统一,形成了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建设、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林业建设、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林业建设的良好氛围,为“十二五林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3、项目支撑力度进一步加大。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规划已经国家批复实施,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即将启动实施国家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项目、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偿、农业综合开发、省级防沙治沙等一大批重点林业工程项目继续实施;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林区道路建设、林区电网改造、森林防火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在“十二五”期间得到国家进一步支持;森林抚育补贴、造林补贴、林木良种补贴、林业产业扶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场改革等促进林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将逐步得到落实。这些都为“十二五”林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项目支撑。

4、加快林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的需求不断增强。我市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多年来我们发展项目、招商引资、引进人才都遇到重重困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生产生活环境条件差。同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的生活环境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对我们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提供了动力源泉。

5、发展林业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武威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区,种植业是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发展林业,特别是特色林果业,可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支柱产业,实现生态与经济产业的“双赢”。随着武威经济的高速增长,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必然继续增长。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吸收功能、储存功能、替代功能等三大功能。与工业减排相比,森林固碳投资少、代价低、综合效益大,更具经济可行性和现实操作性。加快林业发展、直接森林碳汇已成为实现我市节能减排目标的必然选择。

(二)不利因素

1、生态环境仍很脆弱。我市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66.5%,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进入新世纪,我市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了新突破,生态治理有了明显成效,但生态恶化的趋势未得到全面控制,林业生态建设任重而道远。

2、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武威位于河西走廊东端,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蒙新高原的交汇地带,北部又处在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交汇地带,是我国西北部风沙线上的一座桥头堡;南部是黄河、长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生态区位十分重要,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西北地区民族团结、繁荣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我市森林资源总量严重不足,与生态重要地位极不适应。

3、建设投入严重不足。目前全市尚有宜林地450万亩,有25度以上的坡耕地70万亩,急需造林绿化的面积很大,发展林业的潜力巨大。随着林业生态建设的逐步深入,造林现场不断向深山、沙区腹地推进,造林条件越来越差,造林难度越来越大,造林成本越来越高,造林绿化投入严重不足。林业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市生态建设的速度和效益。

4、林业产业发展缓慢。努力构建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是现代林业发展的最高目标,因此林业发展必须实施林业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协调发展,走两条腿走路的发展道路。我市随着林业发展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战略转变,国家和省上对生态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极大地促进了林业生态建设的快速发展。然而在林业产业发展方面,从国家到省上既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又缺乏必要的资金扶持,一大批具有武威特色和优势的林业产业项目,因资金短缺无法启动实施,严重制约了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5、林业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薄弱。随着国家四大工程的全面实施,我市国有林区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双增长,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由于投资来源渠道少,林区道路、供水供电、广电通讯、办公用房以及职工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林业技术服务装备等严重滞后,科技、信息等服务手段落后,不适应新形势下林业发展的要求。林业基础设施对全市林业两大体系建设还远未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第二章  发展思路、原则与目标

 

一、新时期林业发展定位

我市国土面积辽阔,生态地位重要,但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我市长期面临的艰巨任务。未来五年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间,要将武威建设成国家级生态恢复示范区、全国优质酿酒葡萄基地,构筑甘肃、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屏障,实现武威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共赢。

二、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抢抓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家新一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坚持“南护水源、中调结构、北治风沙”的方针,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积极探索“国家有投入、科技做支撑、农民有收益”的生态建设长效机制,统筹节水、造林、治沙、防污四个重点,实施北部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等五大林业工程,抓好特色林果业、种苗花卉等四大林业产业,推进科技、项目、基础设施三大支撑,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和国有林场改革两大改革,实现全市林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跨越式发展,以“快”字优先,在发展总量上求突破;以“好”字取胜,在发展质量上求飞跃。

(二)坚持全市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

(三)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生态效益优先。

(四)坚持林业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农民增收相结合。

(五)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森林资源。

(六)坚持科教兴林、依法治林。

四、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市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科技支撑和综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林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十二五”末,完成人工造林175万亩、封山(沙)育林(草)17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8%左右;林业产业总产值比2010年翻一番,达到16.96亿元;特色林果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国家级生态公益林面积达到605.5万亩;造林基地供种率达到60%,主要造林良种使用率达到55%,努力构建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生态文明体系。

 

第三章  区域布局与建设重点

 

一、生态建设布局与治理重点

坚持“南护水源、中调结构、北治风沙”的建设方针,以北部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中部绿洲防护林体系建设、南部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森林资源保护、湿地保护与修复等五大生态林业建设为布局,形成全市林业生态建设基本格局。

(一)以民勤西线、北线及凉州、古浪县民调渠沿线为重点的北部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

以北部风沙沿线重点治理区、绿洲外围封沙育林草区、压减耕地治理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为重点治理区域,实现三个突破(造林树种混交方式的突破、容器育苗的突破和超旱生树种应用的突破)、二个结合(以治理与利用相结合、生态建设与沙产业发展相结合)。“十二五”期间,规划治沙造林75万亩,封沙育林草100万亩,压减耕地治理64万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100万亩。

1、风沙沿线重点治理区建设。民勤县西线、北线的龙王庙、西大河、青土湖一线230公里的风沙线及凉州区、古浪县民调渠沿线170公里的风沙线为区域,建成长400公里、宽2—6公里的防风固沙屏障,治理重点风沙口28个;高标准建立民勤青土湖、老虎口、西大河、东湖正新村,古浪马路滩、黑岗沙、石峡子,凉州区夹槽滩,石羊河林业总场沙井子分场,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五墩湾10个万亩以上防沙治沙示范点,为建设全国防沙治沙市级示范区树立样板。

2、绿洲外围封沙育林草区建设。在绿洲外围3—5公里范围内,凡植被综合盖度大于20%且有希望成林的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沙荒地和荒地全部进行封育,进行围栏保护和人工巡护,在封育效果不佳的地方,通过人为干预进行封育,提高林草植被盖度。建立民勤县红沙岗、青土湖、老虎口、龙王庙、南湖,古浪县民调渠沿线、八步沙、明沙咀,凉州区民调渠沿线头墩营,石羊河林业总场义粮滩三坪口等10个万亩以上封育精品示范点。

3、压减耕地治理区建设。《甘肃省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项目实施区压减的64万亩农田灌溉配水面积,争取用5年时间,全部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进行治理。实施范围包括民勤县、凉州区、古浪县、石羊河林业总场。

4、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在封沙育林(草)区外围,远离绿洲的沙漠、假砾石戈壁滩地等不具备治理条件或不宜开发利用的沙化土地、荒漠草场、存在一定人为活动且人为活动宜造成沙化扩展或生态持续恶化的地段,建立3—5公里封禁保护区,根据区域界线设置机械围栏,禁止人为活动,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范围包括民勤县、凉州区、古浪县、石羊河林业总场。

(二)以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为重点的中部绿洲防护林体系建设

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林业建设为重点,实现二个突破(绿化树种结构调整的突破,通道绿化滴灌造林的突破)、二个结合(绿化与美化相结合,生态与经济相结合)。建立中部绿洲防护林体系“十二五”期间规划完成人工营造生态林30万亩。

1、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林业生态建设按照《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一轴双城三组团”的空间开发格局,着力打造金大快速通道“绿化景观大道”和“特色林果走廊”;以核心区内特色林果基地建设、工业园区绿化、村镇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为重点,高质量打造核心区绿地系统。

2、农田林网建设。新建与更新改造相结合,以凉州区张义、黄羊、东河、清水、永昌、金塔等38个乡镇,民勤县三雷、收成、双茨科、红沙梁、蔡旗、重兴等23个乡镇单位,古浪县泗水、土门、大靖、海子滩、黄花滩等17个乡镇单位,天祝县华藏寺、打柴沟等4个乡镇为重点,建设农田林网21万亩,其中,新建林网8万亩,更新改造3.4万亩,补植补造9.6万亩。

3、通道绿化建设。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宜乔则乔、宜灌则灌的原则,以国高30线、民勤县民昌公路、凉州区荣华大道、县乡道路绿化为重点加大树种结构调整,大力营造以樟子松等针叶树为主的景观林,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规划完成通道绿化2620公里。

4、工业园区及村镇绿化。以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民勤、天祝等县区工业园区及武南、黄羊2个物流中心为重点,全面实施绿化。村镇街道、村镇企事业单位、居民庭院、村庄外缘绿化为重点进行重点绿化美化,完成村镇绿化198个,涉及乡镇50个。

(三)以围栏封育、人工造林、生态移民为重点的南部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

以南部山区封山育林、水源涵养林营造、植被封禁保护为重点,实现三个突破(冰川湿地保护的突破、人工造林的突破、国有育苗向多种所有制育苗的突破)、二个结合(生态建设与经济增长相结合、国有造林与乡村集体造林相结合)“十二五”期间,规划人工造林10万亩,封山育林70万亩,植被封禁保护200万亩

1、水源涵养林建设。在水源涵养林区空地、林缘区、水土流失严重区、沟谷河滩等营造水涵水保林,扩大森林面积;在村宅周围的宜林荒山、沟谷河滩、路旁、水旁等空闲地段,营造薪炭林,解决农牧民群众薪炭能源短缺,减轻生态压力。建立天祝东西两山,哈溪双龙沟、脑皮沟,大红沟的南泥沟,朵什旱泉沟5500亩以上示范点。对林中空地、重点水土流失严重区、荒山宜林地进行人工植苗造林;对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实施退耕还林,使森林资源集中连片分布,发挥最大生态效益。

2、封山育林。要对植被退化区、疏林地、残败灌木林地、灌草地等实行重点封育加速植被的自然恢复。建立天祝乌鞘岭三台沟、旱泉沟,哈溪林区双龙沟,华隆林区石门沟红崖子古浪十八里林区香灵寺5个万亩以上示范点。

3、植被封禁保护。对重点区域内植被退化严重的林地和牧地实行绝对封禁保护措施,在边界线设置必要的界桩、界碑和围栏,禁止放牧、取柴、采石等任何影响或干扰生态环境的一切形式的人为活动,促进林草植被自身修复。

(四)以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地保护为重点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建设

在全市林区范围内,以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经营、封山禁牧、森林生态监测体系建设等为重点,全面实施森林资源保护。

(五)以冰川湿地和石羊河流域湿地为重点的湿地保护与修复

以建设祁连山冰川湿地和民勤青土湖旱区湿地、红崖山水库区域湿地、黄案滩荒漠湿地、邓马营湖湿地等为重点,加大湿地保护恢复力度,维护生物多样性。

二、产业建设布局与发展重点

我市林业产业的发展思路:一是要以农民增收增产增效为目的,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药则药,规模发展,集约经营、做大做强;二是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发展,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全社会兴办林业产业;三是要多予、少取、放活,服务“三农”,强化对林业产业的支持与保护,实现农民和林业职工收入较快增长;四是强化科技服务,注重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含量,实现林业产业的优质高产高效。

“十二五”期间,我市林业产业建设以特色林果业、种苗花卉、森林生态旅游及沙产业作为全市林业四大支柱产业。

(一)特色林果业

根据山、川、沙区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林果生物学特性,全市特色林果基地建设总体布局为“一县三带”, 即:民勤县特色林果业重点县;北部沿沙区(凉州区九墩至古浪县海子滩)葡萄、红枣、枸杞产业带,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优质梨、枸杞产业带,沿山冷凉灌区(天祝高原、凉州区及古浪县)温室红提葡萄、优质梨产业带。

1、民勤县特色林果业重点县。重点发展酿造葡萄、红枣、枸杞、梭梭肉苁蓉等。主要规划栽培区域在苏武、东坝、重兴、夹河、双茨科、大滩、三雷、蔡旗、薛百、大坝、昌宁、泉山、南湖、东湖、西渠、红沙梁、收成等乡镇、农林场及勤锋滩、青土湖。

2、北部沙区(凉州区九墩至古浪县海子滩沿沙区)葡萄、红枣、枸杞产业带。重点规划栽培区域在凉州区吴家井、长城、清源、下双、九墩、邓马营湖等乡镇、各国有农林场及威龙基地、莫高基地;古浪县永丰滩、裴家营、海子滩、直滩等乡镇和沙区国有农林场。

3、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优质梨、枸杞产业带。主要规划栽培区域在金大快速通道两侧凉州区的永昌、金沙、丰乐、五和、武南、黄羊、发放、河东、东河等乡镇及黄羊河农场;古浪县大靖、泗水、西靖、土门、黄花滩等乡镇

4、沿山冷凉灌区(天祝高原、凉州区及古浪县)温室红提葡萄、优质梨产业带。重点发展温室红提葡萄、黄冠梨等。主要规划栽培区域在天祝县高原金强川片、哈溪片、天堂片有关乡镇;凉州区西营灌区、金塔灌区、杂木灌区、黄羊灌区等有关乡镇;古浪县泗水等乡镇。

(二)种苗花卉产业

种苗产业以市林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凉州区清源镇、天祝县各国有林场种苗基地为重点,将市林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打造为国家级重点林木良种基地。花卉产业重点围绕城市美化,以凉州区为主,建立以花草、鲜切花为主的花卉基地。

(三)森林生态旅游产业

发展区域主要包括南部祁连山区天祝三峡到古浪香灵寺为主的民族风情游和北部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至民勤县青土湖一线的沙漠生态游及农业生态观光游。

(四)沙产业

依托钱学森沙产业中心实验室,以民调渠沿线为重点,研究开发沙漠枸杞、梭梭嫁接肉苁蓉,建立特色林果产业带,探索以特色林果为主体、复合经营、生态经济型沙产业发展的路子。

 

第四章 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是我市林业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要在“十一五”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大力推进我市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努力发展林业产业,继续深化林业改革,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湿地保护和支撑体系建设,推动武威林业跨越式发展。

一、生态体系建设

“十二五”期间,生态林业建设除继续实施已规划的林业重点项目外,启动实施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项目、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项目、国家级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项目以及天龙百万亩生态林建设项目进一步突出重点区域、重点项目。规划全市营造生态公益林面积28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15万亩,封山(沙)育林(草)170万亩;封禁保护300万亩。

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

“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以葡萄、枸杞、红枣、优质梨为主的特色林果业,种苗花卉,森林生态旅游及沙产业四大产业。

(一)特色林果业

“十二五”末,新建特色林果基地60.92万亩,总规模达到101.72万亩。其中:新建酿造葡萄 19.86万亩,总规模达到30万亩;新建红枣10.77万亩,总规模达到20万亩;新建梨4.74万亩,总规模达到10万亩;新建枸杞14.5万亩,总规模达到15万亩;新建日光温室葡萄4.05万亩,总规模达到5.44万亩;新建梭梭肉苁蓉7万亩,总规模达到10万亩;苹果提质增效11.28万亩。

专栏1:特色林果业重点项目

1、100万亩特色林果业建设:新建60.92万亩,包括酿造葡萄19.86万亩、红枣10.77万亩、优质梨4.74万亩、枸杞14.5万亩、日光温室葡萄4.05万亩、梭梭肉苁蓉7万亩,到“十二五”末,全市特色林果基地面积达到101.72万亩。

2、酿造葡萄产业:“十二五”期间力争建成30万亩酿酒葡萄基地,葡萄酒加工能力达到25万吨。其中,新建酿酒葡萄基地19.86万亩,新增葡萄酒加工能力18.9万吨,提高营销体系建设和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水平。

3、日光温室葡萄产业:新发展日光温室葡萄栽培4.68万亩,全市总规模达到5万亩以上,加强种苗、贮藏、保鲜及营销组织建设等。

 

(二)种苗花卉产业

1、林木种苗产业。力争到“十二五”末,年培育各类苗木2.1万亩,基地供种率达到60%以上,主要造林良种使用率达到55%。

林木种苗生产培育体系建设。“十二五”期间,一是打造市林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为国家级重点林木良种基地,新建4处良种繁育基地;二是继续以种苗基地建设为重点,完善建设市林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凉州区清源镇、天祝县各国有林场等市级中心苗圃、县级标准化苗圃二级种苗生产供应体系,加大特色林果苗木培育、城市绿化树种培育和容器育苗力度。

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市、县二级种苗质量监督检测体系。依法完善种苗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以及种苗经营检验制度,在种苗生产、经营、销售全过程实行严格的质量监督检测。

林木种苗市场体系建设。重点是建立以县区城市为主的林木种苗交易市场,并利用报纸、电视、广播以及网络等媒体向种苗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提供准确供需信息,促进种苗的有序流通。

2、花卉种植基地建设。重点围绕城市美化,以凉州区为主,搞好以花草、鲜切花为主的花卉基地建设,建立生产专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的花卉产业体系。到“十二五”末,新建花卉种植基地面积1000亩。

专栏2:种苗花卉产业重点项目

1、优质苗木培育基地建设种苗培育,林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林木种苗检疫、质量检验,年培育各类优质苗木总面积达到2.1万亩以上。着重抓好市林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苗木良种繁育基地、凉州清源林木新品种繁育示范基地、天祝县南部山区特色苗木良种基地、古浪县马路滩林场林木良种基地、民勤县勤锋滩苗木良种基地、石羊河林场小坝口分场苗木良种繁育基地、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苗木繁育中心等7个林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总规模达到1.11万亩。

2、中央财政林木良种补贴:实施林木良种基地补贴和林木良种苗木培育补贴。

 

(三)森林生态旅游产业

“十二五”期间,重点利用雪域高原、观光林业、沙漠风光、民族风情、历史遗迹等特色资源优势,续建天祝“三峡”国家森林公园和冰沟河省级森林公园、古浪香灵寺和昌灵山景区,新建石羊河湿地公园、武威城市湿地公园、苏武山公园,加强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和沙漠公园特色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古浪民调渠沿线、民勤青土湖生态旅游基地,做大做强我市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力争“十二五”期间生态旅游年接待游人达50万人次以上。

专栏3:森林生态旅游产业重点项目

1、祁连山林区森林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景区道路,宾馆饭店,水热电,邮电通讯,环卫环保设施,管理设施及交通工具等基础设施建设及石门沟景区、天池景区、三峡景区、藏传佛教等旅游资源开发。

2、沙漠生态旅游开发建设:以凉州东沙窝,古浪马路滩、民调渠沿线,民勤勤锋滩为建设重点,加强休闲餐饮区、动物引进和饲养场馆、游乐设施、沙漠特色景观、民调渠沿线旅游公路建设、青少年教育活动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

 

(四)沙产业

在民调渠沿线,利用滴灌或管灌设施,在沿线发展沙漠枸杞3万亩,其中古浪2万亩,凉州1万亩;在民勤、凉州、古浪沙区梭梭种植区,开发接种肉苁蓉7万亩,沙产业开发总规模达到10万亩

三、森林资源保护体系建设

(一)森林防火体系建设

 “十二五”期间的主要建设任务:一是初步建成我市森林火险预警监测体系,林火监测能力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实现将国家卫星监测成果应用于我市林火监测工作中;二是初步实现由语音模拟通信向数字化语音和数据传输相结合的通信模式转变,使祁连山林区森林防火语音通讯平均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三是进一步构建专群结合、群防群治的防控体系,加强专业扑火队伍装备水平,使快速反应与火灾扑救能力进一步提高,力争当日到达火场扑火灭火率达到98%;四是加强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和培训体系,通过宣传教育、严格火源管理、加大火灾肇事打击力度,使我市森林防火工作进入现代林火管理阶段,力争保持建国以来无森林火灾的记录。

(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

“十二五”期间,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防治方针,加快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防治减灾体系、应急反应体系和法治法规体系的建设步伐,初步实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法治化、信息化,不断降低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范围和危害程度,有效控制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遏制黄斑星天牛等主要林业有害生物高发的势头,培育健康森林,逐步实现林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重点建设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基础设施建设;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体系建设;森林植物检疫体系建设;主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关键技术的研究、推广以及防治技术培训等。完成省上下达的“十二五”四率指标。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

强化保护站、点等动态监测、保护网络体系的建设;开展生物物种资源重点监测,建设野生动植物繁育及野生动物救护体系,为野生动植物特别是濒危、珍稀物种的繁殖引种繁育及时救护保护提供条件;加强生物多样性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当地群众自然保护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专栏4: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项目

1、濒危动物保护:引进金丝猴、野生双峰驼、赛加羚羊等种群,实现人工繁育、扩大种群、保护动物的目的;开展野马驯化及野性恢复实验地考察选择、马匹的遴选调配、驯化及野性恢复观测营地建设、适应性饲养、野外观察等工作。

2、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监测站点、化验室、物资储备库房屋建设、监测车购置和监测站点、车配套设备购置等。

 

(四)森林公安系统建设

“十二五”期间的建设重点是:强势推进森林公安队伍正规化、执法规范化、警务信息化、保障标准化、警民关系和谐化“五化”建设,进一步健全森林公安机构,科学配置警力,完善经费保障体系;加强森林公安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刑事科学技术室建设,提高森林公安机动作战、快速反应和侦察破案能力,全市森林公安机关基本达到相关装备建设标准;继续实施“金盾工程”,初步建立现代化森林公安综合信息网络;大力加强森林公安基础业务能力建设,加强森林民警岗位培训,提高森林公安队伍管理水平和执法水平;建设市级森林公安应急指挥中心。

(五)森林经营管理

1、森林资源管理。严格林地保护利用管理。“十二五”时期,依据《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并组织实施《武威市县(区)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规范林木采伐和森林资源保护管理,落实“十二五”森林采伐限额,加强木材检查站的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建设,加强木材运输管理;加强森林资源监测、监督,完成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六次复查,全面完成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加强森林资源监测的基础和能力建设,加快基础数表的编制和更新工作,建成市级森林资源管理数字化信息平台。在市级数据库平台中对各个项目从认证、立项、实施与作业设计上评价与监控。抓好营造林实绩、造林保存率、采伐限额、征占用林地四项核查工作,加强资源监督和林政稽查队伍建设,强化和规范森林资源监督和林政稽查,逐步形成全市森林资源监督监察体系,强化林政执法,加大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的力度,严格采取“四禁”措施,在民勤县、凉州区、古浪县全境和天祝县重点生态工程区、自然保护区、天然林区、生态脆弱区全面实施封山(沙)禁牧,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加强森林资源信息化管理建设,运用现代化计算机网络技术,加强森林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包括林木采伐及采伐限额管理、林地林权管理、林业行政执法等在内的森林资源林政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森林资源林政管理的现代化,提高森林资源管理的决策水平。

2、森林经营。“十二五”期间,把加强森林经营管理列入林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实行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方针,逐步实现森林经营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通过封山管护、扩大中幼林抚育试点工作等措施,加大森林经营管理力度,增强全市生态公益林的固碳释氧、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净化大气环境、积累营养物质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服务功能。

(六)封山(沙)禁牧

严格执行市政府关于在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区域严格实行禁止开荒禁止打井禁止放牧禁止乱采滥伐的公告》,在古浪县、凉州区、民勤县全境,天祝县天然林保护区、国家重点林业工程实施区继续实行严格的禁牧制度,坚决杜绝牲畜破坏林草植被的现象发生;严格执行“四禁”的政策措施,坚决制止乱开荒、乱打井、乱放牧、乱采矿等人为破坏林草植被的现象,严禁乱批滥占林地,对非法侵占和破坏林木植被资源及生态环境的经营活动,依法清查处理。

(七)生态监测体系建设

根据区域生态监测网络建设的需要,规划建立10个生态定位监测站,其中:民勤县4个(包括石羊河林业总场和连古城自然保护局)、天祝县2个、古浪县2个、凉州区2个,构建全市完善的生态监测网络。利用现代遥感和自动化处理技术,通过高科技手段,准确地掌握区域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动态,定期进行区域生态环境发展态势评估,及时调整区域生态建设的范围和重点,科学合理地推进各项工作的进行。通过对区域气象、水文、土壤、植被等的监测,评价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程度,发布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报告,统一管理区域生态环境。

专栏5:生态监测体系建设重点项目

天祝藏区林业生态监测体系建设:县级气象生态水文监测站1个和乡级观测点5个,购置相关监测调查设备仪器。

 

(八)完善林业重大灾害应急体系

建立应对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性发生、沙尘暴、林业重大生态破坏事故等突发重大林业灾害应急体系;建立和完善各级应急指挥部,完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各级应急工作机制,组建和训练专业应急队伍,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应用现代化技术,加强预测、预警、预防工作,建成统一领导、科学决策、协调一致、联动有序、保障有力、社会广泛参与的应急管理体系,不断提高预测发现、控制和处置突发林业重大灾害的能力。

四、湿地保护与修复

根据武威市湿地不同区域的自然、水文和地质特性,以及湿地功能、保护和合理利用途径,湿地管理区域的连续性、实际性和可操作性等要求,武威市湿地保护与恢复区划分为石羊河流域湿地区、祁连山冰川湿地和高山灌丛草甸湿地区三大区域。

(一)祁连山冰川及高山湿地保护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雪线上升,使冰川湿地面积逐步萎缩,功能减退。通过封育、封禁保护、人工增雨雪工程等措施,保护冰川及高山湿地面积75万亩,有效减缓并遏制冰川退缩,恢复冰川湿地。建设范围包括天祝县、古浪县和凉州区。

(二)石羊河流域湿地保护

由于流域内农业人口密集,过度垦食沼泽,围湖造田,湿地生境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造成湿地面积的减少和功能衰退。这类湿地已受到人类干预而严重改变,必须实施湿地的恢复与重建计划。建设范围包括流域水库、河流、泉源、草本沼泽及内陆盐沼湿地红水河至红崖山水库区域湿地、民勤青土湖旱区湿地、黄案滩荒漠湿地、邓马营湖湿地等。“十二五”期间,规划通过建设石羊河湿地公园,采取工程围栏封育、加强湿地生物资源保护等措施,保护和恢复湿地面积75万亩。

五、支撑体系建设

(一)林业基础设施建设

1、基层林业工作站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末,全面完成全市林业重点建设工程区林业站建设任务;继续完善市、县、乡林业站管理体系建设,基本完成市、县二级林业站标准化建设;加快林业科技示范推广进程,提高林业科技贡献率和科技成果推广率,依托干旱造林等研究成果,大力推广示范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和重建技术,为全市林业生态建设服务;成立市县联合林业技术服务团队,开展送技术下乡、科技普及、农民技术培训等活动,为农民增收提供技术支持。

2、国有林场(苗圃)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林区建设,继续加大国有林场(苗圃)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加强电力、通讯、道路、饮水、生产用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加强职工住房新建和危房改造的力度,切实改善和提高林区职工群众的生活、生产、工作的基本条件,建设和谐林区、富裕林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林区建设。

3、林业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建立全市林业信息共享平台,推动林业管理现代化。力争到“十二五”末建成初具规模的林业信息网络和较为完备的林业电子政务系统。

专栏6:林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1、国有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危旧房改造,道路建设,饮水安全,电网升级改造,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建设,林业工作站基础设施建设等。

2、荒漠化监测中心建设:监测中心1000平方米,购置办公设施、监测仪器设备、车辆,技术培训等。

3、国有贫困林场扶贫开发:房屋、围墙、道路、日光温室(暖棚)建设,渠系配套,苗木基地,发展甘草种植,梭梭嫁接肉苁蓉等。

(二)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通过重点课题研究重点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科技示范区建设技术培训等项目的实施,逐步实现以下目标:

林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由目前的35%提高到50%以上,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以上;经济林林木良种使用率达到100%;广泛应用适用先进的造林技术,造林面积保存率在95%以上;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在林业各项建设中的应用率达到100%

1、重点研究的课题。抗旱节水造林技术研究;抗逆种质资源的引进驯化筛选培育研究;绿洲农田防护林体系营造和可持续发展技术研究;祁连山天然林保护与可持续经营对策研究;压减灌溉农田高效利用与生态修复模式试验研究、超旱生树种保水营养基质容器苗木繁育研究、鲜食葡萄露地安全越冬试验研究、名优特新经济林设施栽培技术研究、沙产业综合开发技术研究;森林病虫鼠害防治技术研究;赛加羚羊等野生动物的引进与繁育;荒漠区野生动物放野建设等项目

2、重点推广的项目。固沙造林与荒漠区土地治理系列技术;抗旱造林系列技术;荒漠植被天然更新与封育技术;容器育苗治沙造林技术;林木良种繁育与栽培系列技术;红提葡萄延后栽培技术;红枣丰产栽培技术;优质梨丰产栽培技术;枸杞优质丰产无公害栽培技术;名优特新经济林及花卉良种繁育与栽培技术;杨树蛀干害虫及其他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其他林业新技术。

3、技术培训。“十二五”期间,主要进行初中级科技人员、在岗工人、农民技术人员培训等3个层次的培训,每年培训林业科技人员300人次;技术工人岗位培训每年安排总人数的20%;农民技术人员每年培训3000人次。统筹抓好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激励人才,为人才健康成长创造环境、机会,形成尊重人才、见才思齐的良好风尚,形成人人都做贡献、人人都能成才的社会环境,使人才不仅能留在武威,留在林业,而且能为推动我市林业发展贡献力量。

4、合作与交流。“十二五”期间主要发展思路是:引进项目,促发展;引进智力,促提高;加强交流,拓空间;开展经贸,促双赢,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林业对外合作交流。主要任务:一是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和省内外研究机构、院校专家的联系合作;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力发展武威林业;三是建成全市林业对外合作交流网络平台,利用现代化技术,实现政策指导、管理服务、业务交流、信息交换、资源共享等功能。

(三)示范区建设

2015建成10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市级林业示范区,充分发挥示范区的高科技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1、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生态经济型林业建设示范区。着力打造金大快速通道“绿化景观大道”和“特色林果走廊”,重点示范通道绿化、特色林果走廊、农田林网、工业园区绿化、村镇绿化,示范面积63万亩。

2、武威市林业高新技术示范以创建国家级重点林木良种基地为目标,围绕全市林业生态建设,重点示范林木良种繁育、优质高效经济林栽培、高效节水设施经济林栽培、大田高效节水林业、林木种质资源收集引进驯化收集保存、名优稀缺良种组织快繁及脱毒技术、林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和自动喷药系统、林产品信息中心、日光温室建设等,示范面积3600亩。

3、民勤勤锋滩沙产业试验示范区重点开展以日光温室高效栽培为主的节水、节能研究示范,以常绿风景树、珍稀彩叶特色种苗、花灌木和常规绿化树种培育为主的沙地特色绿化植物引种繁育,以沙区特色果品栽培和梭梭接种肉苁蓉试验为主的沙地特色林产品开发研究示范,国内外沙漠区植物种类引种收集、种质资源的筛选扩繁及治沙新技术探索研究;饲草植物节水种植示范,优良新畜种引进和标准化暖棚养殖技术示范,水—林—草—畜循环生态经济模式试验、研究、开发;膜下滴灌、垄作覆膜隔沟灌溉和日光温室、小拱棚等高效节水栽培模式试验、示范;沙区生物资源和农林产品的精深加工,示范面积 13400亩。

4民勤青土湖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重点开展沙漠治理,湿地保护与修复,沙漠生态旅游开发,沙产业产品的开发和沙漠风电、太阳能的发展利用等示范面积20000亩。

5、古浪马路滩防沙治沙及沙产业开发示范区。重点开展防沙治沙、经济林果基地、沙漠枸杞、生态经济圈、滴灌设施的引进安装、羔羊基地加工、设施农业、生态旅游等示范,示范面积50000亩。

6、石羊河林场现代林业示范区。重点开展治沙新技术、新材料核心展示,工程治沙示范,封沙育林草示范,节水葡萄示范,特色林果示范,设施林业示范,绿化苗木新品种引进培育示范,滴灌种植肉苁蓉和甘草等沙产业示范,示范面积20000亩。

7苏武山万亩葡萄高效节水示范区。重点开展滴灌葡萄栽培技术示范,示范面积10000亩。

8、武威濒危野生动物繁育及沙产业开发示范区积极开展普氏野马、赛加羚羊、川金丝猴、野骆驼等濒危野生动物的繁育与保护示范;以发展循环性绿色旅游为主线,突出打造濒危野生动物和沙漠生态景观两大特色旅游,抓好青少年教育活动基地;依托钱学森沙产业中心实验室,开展苗木培育、甘草、梭梭嫁接肉苁蓉中药材种植等沙产业开发。示范面20000亩。

9、天祝高原山区设施林果及生态建设综合示范区。在哈溪开展日光温室红提葡萄延后栽培示范;哈溪林区实施生态移民,建立生态无人区,开展融封山育林、抗旱造林、森林健康保育和综合管护措施为一体的天然林资源保护、流域集水区管理与生态系统经营等综合培育技术综合示范,建成不同组合水源涵养林封山管护、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隙造林、林冠下造林、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等类型的斑块改造的综合示范区实体模式。示范面积5000亩。

10、民勤老虎口防沙治沙示范区。通过创新治沙体制、机制、技术、模式等,进行工程治沙造林及治沙新技术、新材料、新模式、新方法试验示范,示范面积12000亩。

专栏7:科技支撑体系建设重点项目

武威市现代林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建设:建设规模3600亩,主要包括林木良种繁育示范区、优质高效经济林示范区、高效节水设施经济林示范区、大田高效节水林业示范区、林木种质资源收集引进驯化收集保存、名优稀缺良种组织快繁及脱毒技术、林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和自动喷药系统、林产品信息中心、日光温室建设。

 

七、林业改革

(一)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

一是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要任务,在市、县区全面自查验收的基础上,完成省级检查验收。二是积极做好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力求在创新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推进林权规范化流转、搭建林业融资平台、加强林业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新成效,逐步建立“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规范有序、服务监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重点抓好“五项制度”(建立健全林业管护制度、建立健全支持林业发展制度、建立健全金融服务林业制度、建立健全林业采伐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集体林权流转制度)和一个体系(建立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加快国有林场管理体制改革

国有林场改革实行分类改革、整体推进,具体为:一是将国有林场经济林、苗圃等能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商品林地划分给林场职工,作为工资田,全面推行企业化管理,按市场机制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为周围农民发展生态林或生态经济林起到示范样板的作用。二是将生态公益林允许划分承包给林场职工经营管理,或定编定岗定责定任务,组成专业护林队,实行事业化管理,激发林场活力,增强职工责任。

(三)建立和完善生态建设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全面落实谁造林、谁所有,谁经营、谁收益的政策明确造林主体,落实责权利。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以资金、技术、土地使用权、劳务入股等多种形式投入造林,所造林木归投资者所有。大力发展非公有制造林,积极推行家庭承包、联户承包、股份合作等多种造林形式,形成以国家重点造林绿化工程为主体,全社会广泛参与的造林绿化新格局。二是探索建立“国家有投入,科技做支撑,农民有收益”的生态建设长效机制,将现有治沙生态林承包给农民管护经营,充分调动农民造林育林和爱林护林的积极性,鼓励农民发展林下经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第五章  重点林业项目

 

按照发展思路、发展目标与主要建设任务,整合现有林业建设项目,扩大投资规模,全力推进“五大工程”建设。

一、北部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工程

采取“国家有投入,科技做支撑,农民有收益”的措施,启动实施武威市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区规划,依托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项目、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工程、三北五期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国家重点项目和省级防沙治沙项目,大规模开展防沙治沙。

专栏8:北部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工程重点项目

1、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按高起点、高标准、高投入、高效益的原则,建立民勤西大河综合防沙治沙示范区、民勤老虎口重点风沙口治理示范区、民勤青土湖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示范区、民勤勤锋滩沙产业开发综合示范区、苏武山林场万亩高效节水葡萄示范区、古浪县腾格里沙漠防沙治沙及沙产业开发示范区、古浪县明沙咀封沙育林草示范区、民勤正新和古浪八步沙防沙治沙政策体制创新示范区、凉州区北部沿沙区葡萄产业开发及观光旅游示范区、凉州区头墩营治沙造林示范区等10个重点示范区,开展治沙造林、封沙育林草、工程治沙、农田防护林建设、沙产业开发、沙漠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全方位展示和示范,为全国同类地区防沙治沙树立典型样板。

2、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项目:人工造林46.11万亩、封育70.91万亩、工程治沙6万亩、防风林带输配水工程4.25万亩、生态监测站10个。

3、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项目:人工造林、封育、现有林管护、种苗基地建设道路、房屋、护林防火、生态监测站等基础设施建设

4、“三北五期”暨百万亩基干林带建设:在北部沙区的民勤县西线、北线的龙王庙、西大河、青土湖一线和凉州区、古浪县民调渠沿线危害严重的400公里风沙线及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压减灌溉农田治理区人工造林15万亩、封山(沙)育林(草)50万亩。

5、退耕还林:在民勤、凉州关井压田退耕地,完成退耕还林地造林60万亩、封山(沙)育林(草) 50万亩;对已有成果的管护和巩固,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封山禁牧和舍饲圈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配套措施建设和后续产业培育力度,确保不反弹。

6、省列防沙治沙项目:在凉州区开展人工造林2.25万亩、封沙育林5万亩、沙漠生态治理示范0.04万亩、沙区特色植物栽培0.3万亩

7、北部风沙沿线防沙治沙示范带建设:抓好民勤青土湖、老虎口、煌辉移民搬迁区,古浪马路滩、黑岗沙、石峡子、北沙窝,凉州区东沙窝,石羊河林业总场沙井子分场,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五墩湾等10个生态建设示范区,完成治沙造林50万亩、封育25万亩。

8、天龙百万亩生态林建设:甘肃省白龙江林业管理局在凉州区和古浪县沙区,利用15年时间完成造林100万亩,其中“十二五”期间完成20万亩。

 

二、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及中部绿洲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本着“生态建设产业化 ,产业建设生态化”的发展思路,保护现有防风固沙林和农田林网,实施农田防护林建设、通道绿化、特色林果业等项目,形成农田生态防护林、特色林果、生态绿地三道生态绿色屏障。

专栏9: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及中部绿洲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重点项目

1、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林业生态建设:着力打造金大快速通道“绿化景观大道”和“特色林果走廊”;以核心区内特色林果基地建设、工业园区绿化、村镇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为重点,高质量打造核心区绿地系统。到“十二五”末,在核心区计划营造林63.21万亩,其中:完成金大快速通道绿化158.24公里; 建成特色林果基地42.8万亩(含金大快速通道特色林果走廊80.17公里); 营造农田防护林网3.64万亩;完成工业园区绿化8个; 村镇绿化0.62万亩; 营造防风固沙林12.5万亩, 封沙育林3万亩。

2、农田林网和通道绿化建设:农田林网建设21万亩、通道绿化2620公里、村镇绿化198个、1.98万亩。

 

三、南部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程

启动实施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及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项目,加快推进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管护等重点项目建设,以保护和修复祁连山水源涵养区冰川、森林、草地为主的综合生态系统、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为核心,实现区域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双赢”的目标。

专栏10:南部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程重点项目

1、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人工造林35万亩,封育25.5万亩,林业有害生物防治3.6万亩,湿地保护24.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2.8万亩,退牧还草61.8万亩,退化草场治理62.3万亩等。

2、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项目:人工造林,封育,现有林管护,种苗基地建设道路、房屋、护林防火、生态监测站等基础设施建设

3、退耕还林:在天祝县、古浪县大于25度坡度的坡耕地退耕还林10万亩、封山育林30万亩;对已有成果的管护和巩固,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封山禁牧和舍饲圈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配套措施建设和后续产业培育力度,确保不反弹。

4、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加强林场基础设施建设,对488.35万亩天然林实行全面有效管护。

5、国高30线乌鞘岭沿线生态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区建设:在天祝乌鞘岭以北至古浪县龙沟河流域(黑松驿镇),长32公里、宽3—12公里的区域内,实施封禁保护12万亩、封山育林10.1万亩、人工造林1.45万亩、退耕还林4.2万亩、通道绿化5公里、移民搬迁3234户、16698人。

6、祁连山北坡水源涵养区生态补偿试验:将天祝、古浪、凉州39个乡镇列入祁连山北坡水源涵养区生态补偿试验示范区建设范围,把发挥水源涵养功能的面积为625.68万亩的林草地湿地及雪山冻土地带,全部纳入生态管护范围,提高管护补偿标准

四、森林资源保护体系建设工程

通过实施公益林管护、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重点项目,全面保护森林资源,巩固造林成果。

专栏11:森林资源保护体系建设工程重点项目

1、国家级公益林补偿:补偿面积由目前的314.89万亩增加到605.5万亩,使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外的国家级公益林得到全面管护。

2、武威市重点森林火险区综合治理:建设物资储备库200平方米、防火检查站240平方米、望塔12座、塔路36公里;购置森林消防指挥车、林火影像传输系统、太阳能设备等。

3、中央财政中幼林和低产林抚育补贴:对我市19.6万亩森林进行补贴,通过抚育采伐、疏枝等抚育措施,促进森林结构调整,提高林分质量,保证林木的正常生长。

4、中央财政森林保险保费补贴:对国家级公益林605.6万亩生态公益林进行政策性林业保险财政补贴。

5、石羊河流域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预警体系建设:林业有害生物动态信息数据库,市级信息指挥中心,市级测报员培训中心,三级联网动态监测建设。

6、东沙窝荒漠濒危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区域面积272.4万亩,区内濒危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

7、森林公安体系建设:健全森林公安机构,科学配置警力,使森林公安机构在全市县级覆盖面达到100%;提高森林公安机动作战、快速反应和侦察破案能力,全市100%的森林公安机关达到相关装备建设标准;建设森林公安综合信息网络,实现市、县、林场三级林业公安网络化,购置各类交通工具、通讯设备、武警机械及其它设施设备等。

8、腾格里沙漠古浪县马路滩自然保护区建设:建立生态保护、科研监测和宣传教育工程,发展生态旅游,完善基础设施,并开展多种经营。

 

五、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

通过湿地保护,全面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使武威自然湿地的下降趋势得到遏制;通过补充湿地生态用水以及对退化湿地的全面恢复和治理,使丧失的湿地面积得到较大恢复,使湿地生态系统进入一种良性状态。

专栏12: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重点项目

1、石羊河湿地公园建设:区域总规模42.5万亩,区划湿地生态文化景观展示区、湿地保育区、湿地生态恢复重建区、湿地体验区、管理服务区等五个特色景观功能区,并辐射民勤夹河黄案滩、西渠青土湖形成旱区湿地主题功能区。重点建设内容包括建立湿地公园管理处、湿地公园管理站、湿地生态监测站以及保护湿地、新增湿地、退耕还湿、封育管护、工程治沙、补植补造、模拟飞播、道路整修等。

2、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保护湿地24.7万亩。

3、邓马营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保护国家级公益林25.5万亩,人工造林8万亩,退耕还林草10.04万亩,湿地保护5万亩,封沙育林草50万亩。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加快林业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首先加快林业发展是全市实施“三大战略”的现实需要,林业生态建设是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的重要内容,100万亩特色林果基地建设,是全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两大重要举措之一,酿酒葡萄产业是食品加工业的重要内容,林业建设兼有生态、经济和社会多种效益,是我市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节水增效的有效途径。其次,加快林业发展是深入推进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的迫切要求,加大生态建设力度,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不断扩大森林植被,有效增强南部天然林水源涵养功能,努力提高中部绿洲农田林网和城镇绿化水平,全力加大北部风沙沿线防风固沙林带建设力度,是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迫切要求,要实现这些基本的生态建设和保护目标都需要加快林业建设。“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林业发展的关键五年,林业的发展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需要全社会的热情参与,全市上下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形成共识,凝聚合力,才能为全面完成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供思想保证。

二、加强组织领导,严格实行林业发展目标责任制

一是各级政府要把林业建设作为保障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真抓实干,把政府推动和政策引导结合起来,明确目标任务,积极组织实施;二要加大对林业建设重点指标的考核,把每年造林任务完成情况、森林资源管护情况、特色林果基地建设情况作为政府考核的重要指标,进行专项检查;三要加强林业部门履行职责情况的考核,林业部门和单位要立足职能、职责,在协调沟通、督促检查、行政执法、技术服务、科技培训等方面认真履行职责,创造性开展工作,为促进林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三、注重抓好项目工作,以大项目推动林业加快发展

一是认真做好各重点项目的区域布局和项目整合工作,把这些项目与我市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和推动作用,促进全市林业建设健康发展;二是认真做好项目实施准备工作,严格作业设计编制和审核工作;三是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严把造林、整地、栽植、浇水、抚育管理等各环节技术服务和监督,确保造林质量;四是加强项目资金管理,严格按照项目资金管理有关规定,规范高效及时拨付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大项目资金检查力度,确保资金规范运行;五是加大造林质量检查力度,严格造林施工检查、县级自查、市级抽查制度,不断提高造林核实率、成活率、保存率;六是在努力加强已建项目的同时,根据新的形势,不断筹划林业项目工作,做到启动实施一批,上报争取一批、筛选论证一批、筹划储备一批,认真做好项目前期各项工作,为林业发展提供项目支撑。

四、认真落实林业方针政策,不断增强林业发展动力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林业方针政策和地方关于林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为林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要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在注重生态林业建设的同时,依托重点项目建设,大力推进特色林果产业发展。是各级涉农部门要在政策、资金和人才等方面,对林果产业建设实行倾斜,落实国家对经济林产品的减免税政策,以项目的形式加大对林果产业发展的投入,鼓励科技人员参与产业建设;二是在稳定所有权,放活经营权的基础上,彻底打破所有制界限,为果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拓宽融资渠道;三是利用农林业贴息贷款、治沙贴息贷款,稳定财政贴息政策,把林果项目贷款纳入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范围,落实并完善优惠的税费政策;四是实施名牌战略,提高林果产品附加值。加大扶持力度,抓好带动型企业,创建国内外知名品牌,提高我市林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林果产品的附加值;五是建立和完善产品交易体系。采取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投资的方式,在全市经济林重点生产地建设果品交易市场,培养林果产品销售专业队伍,加大产品营销宣传力度,加强产品质量监管,维护产品信誉,降低销售成本,维护果农利益。

五、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努力提高林业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是提高林木种苗培育质量和水平,要按照规划建立专门的林木良种繁育基地,采用先进技术培育优质苗木,规范苗木市场管理和销售渠道,保证基地建设苗木质量;二是加强林业实用技术研究推广,重点开展抗旱节水造林技术、沙漠治理与综合利用、天然林保护与可持续经营、林果丰产栽培和加工等方面的科研攻关,积极协调与农林院校、科研单位和果品加工龙头企业开展科研合作,重点对品种选育、良种苗木繁育、先进栽培技术、无公害新农药以及贮藏保鲜、加工、运输、包装等新技术进行综合研究和开发;三是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引进推广力度。主要围绕特色林果,广泛引进国内外先进实用新技术和新成果,通过试验示范和组装配套推广应用于生产,提高林果产业发展科技含量,提高经济效益;四是健全技术推广体系,充实和稳定县区、乡镇林果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大林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林业科技服务培训的覆盖面和服务质量;五是要加快推行“优果工程”,在林果基地建设中,实行优质果品标准化和技术规范化生产。各基地和重点基地县区,都要建立自己的标准化、规范化“优果工程”示范园,发挥引导和示范带动作用,促进经济林产业良性发展。

六、加强依法治林,加大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力度

加快林业立法工作,建立健全林业管护制度、支持林业发展制度、金融服务林业制度、林木采伐管理制度、集体林权流转等方面的制度,完善林业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切实把林业建设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加大林业执法力度,严格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严禁随意采挖野生植物。加强林业执法监管体系,充实执法监督力量,改善执法监督条件,提高执法监督队伍素质。加强林业法制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为执法人员依法办事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执法环境。

七、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努力营造浓厚的林业建设氛围

林业建设、保护和发展需要全市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要把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开展作为发动群众、宣传林业、促进林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每年开展的义务植树活动与林业建设重点工程、重点任务结合起来,与特色林果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加强领导,完善管理体制,创新工作机制,在加大落实力度上求突破,在建立长效机制上出实招,在舆论引导和氛围营造上下功夫。大力表彰先进典型,深入宣传成功经验,全面落实优惠政策,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切实通过舆论引导和典型示范,增强全社会植绿护绿、参与特色林果建设的积极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