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笔下的这幅巨景,境界宏大,气象空灵,画笔难描,用来对应秋日武威,也绝无不可。
武威作为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把生态建设好、环境保护好,不仅是生态问题,更是政治问题;筑牢这道生态安全屏障,不仅是地方战略,更是国家战略。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市确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谋发展、上项目都把生态环境放在第一位,树立了绿色发展的鲜明导向,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持续整改整治生态环境问题,全力打好全域生态文明建设主动仗。
这个政治问题和战略问题,武威用数据作了有力回答:2021年,武威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年度任务全面完成。全市PM10、PM2.5浓度均值分别为65、28微克/立方米,PM2.5平均浓度为历史最好水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等4项污染物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全市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重点工程减排量超额完成省上下达的目标任务。
天被一段一段的祁连雪山阻断,走出一片蓝,还是一片蓝……在诗人的世界里,洁净如天祝、蔚蓝如天祝。
打好全域生态文明建设主动仗,就是要坚决消除生态环境问题“存量”,坚决遏制问题“增量”。
有着30年采煤史的天祝县“千马龙”煤矿,是2017年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的整改重点,也是天祝县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整治中最难的一个,也是在2017年,“千马龙”煤矿迎来了“绿色嬗变”。曾经黑压压的一座“煤城”被皑皑白雪覆盖,厚厚的积雪下,植被幼苗正铆足劲等待破土而出。
连续几年来,我市全力抓好生态环境问题扫尾清零,问责、通报、整顿,一连串疾风骤雨般的“硬手段”,彰显了我市呵护绿水青山的决心。
——常态化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督查检查,督促各施工工地严格落实《武威市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对排查检查发现问题,实行现场交办,限期整改,实时“回头看”,确保抑尘措施全部落实到位。“冬防”工作以来,实行日分析、日调度、日通报,2021年,已印发《大气污染“冬防”日报》66期,及时通报存在的问题,督促各县区和市直相关部门靠实责任,精准施策,合力攻坚,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加大道路扬尘污染管控力度,不断提高机械化清扫率,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天祝县城区机械化清扫率分别达95%、92%、92%、87%。
——强化燃煤污染防治,淘汰取缔城市建成区内20蒸吨以下(不包括20蒸吨)燃煤锅炉,其中,甘电投武威热电厂、亿利洁能、市医院锅炉已达到超低排放标准,凉州区城区集中供热公司城西、城南热源厂、天祝县、民勤县集中供热按环评要求达到火电厂排放标准,凉州区城市建成区生物质锅炉全部达到天然气锅炉排放标准。全面推进一级煤炭市场、二级煤炭配送网点达标建设,建成煤炭交易市场(配送中心)9个,调整优化优质煤配送网点220个,民用散煤配送率达到90%以上,全年已抽检煤炭727批次,抽检合格率100%。
——不断加大清洁能源改造力度,完成清洁取暖改造32133户,完成5000户天然气入户任务。
——加大机动车污染防治,全市101家运营加油站均安装油气回收装置,实现达标排放。组织开展路检路查,坚决遏制“冒黑烟车”上路,加强报废车辆监督管理,全年共报废机动车3020辆、摩托车57166辆,在凉州城区建成投运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设备、黑烟抓拍系统3套,并实现国家、省、市三级联网,共完成柴油货车治理1591辆,共检测喷码非道路移动机械1504台,合格1047台。
——严格治理工业企业污染,对145家“散乱污”企业全面“回头看”,严防死灰复燃。完成2021年清洁生产审核企业10家,清洁生产审核验收企业5家。强化VOCS深度治理,建成31套烤漆房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设备。完成全市15家重点排放企业碳排放报告管理工作,督促企业编制碳排放报告,并进行核查,为有效实施碳配额发放和实施碳交易提供可靠的数据质量保证。
——积极谋划大气污染防治项目,入选中央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储备库项目4个,总投资6351.54万元,已争取到位2022年中央大气污染防治位资金项目3个、2735万元。
——颁布实施《武威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武威市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大气环境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所有的数据,都不抵来自群众的真实感受:我们且用一位外地来武游客的话来印证一下:“抬头可见蓝天、白云、青山、绿树,与印象中边塞诗歌中的凉州大相径庭。”
自然,“武威蓝”是武威人下了大力气保护而得来的。
从常态化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督查检查,到加大道路扬尘污染管控力度,再到强化燃煤污染防治、加大清洁能源改造、严格治理工业企业污染,可谓“铁腕治污”。
环境就是民生,蓝天也是幸福。对于我国西部生态安全屏障重要地域的武威来说,这是一项责任,更是一种使命。
只有下好先手棋,才能打好主动仗。
有阵地。我市组建成立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及其办公室。2021年1月,经市委、市政府同意后,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武威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主任的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推进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督促全市各级各部门形成齐抓共管、统筹协作的“大环保”工作格局。
有依据。积极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制定《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明确各部门、单位和企业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和责任边界,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有制度。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机制。制定印发《武威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将古浪海伦精细化工有限公司非法排污事件确定为我市首例全省第一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例,目前,已完成生态修复和效果评估。初步建立了生态环境损害调查、鉴定评估、损害赔偿磋商、签订赔偿协议、生态修复治理和绩效评估等机制。
有举措。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生态环境领域专业知识等内容,举办为期5天的全市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专题培训班,全面提高全市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理论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
如今,“武威蓝”已经成为常态。2021年,凉州区优良天数313天;民勤县优良天数274天,古浪县优良天数321天,天祝县优良天数329天。武威市城区未出现酸雨。城区降尘量年均值为14.3吨/平方公里·月,冬春季降尘量高于夏秋季。
青山就是美丽,碧水就是快乐,蓝天就是幸福……好生态就是武威人最大的民生福祉。
(本版照片均为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