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其他法定信息>政府公报>2020年第4期>政府文件
索引号: 11622300013930944B/2020-08686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 组配分类: 政府文件
文件编号: 武政发〔2020〕81号 发文日期: 2020-12-01
成文日期: 2020-12-01 有效性:
武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贯彻落实〈教育部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打造“技能甘肃”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
信息来源: 市政府办 发布日期: 2021-01-12 09:49 浏览次数: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中央、省属在武有关单位:

现将《贯彻落实〈教育部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打造“技能甘肃”的意见〉实施方案》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武威市人民政府

2020年12月1日

 

武威市人民政府

贯彻落实《教育部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打造“技能甘肃”的意见》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打造“技能甘肃”的意见》(甘政发〔2020〕38号),办好公平有质量、类型特色突出的职业教育,更好地支撑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服务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把职业教育作为武威实体经济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整市推进、重点突破,大幅提升我市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把我市打造成河西乃至甘肃产业亟需技能人才供给新高地。

二、目标要求

抢抓“一带一路”建设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机遇,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同规划、同实施、同考核。按照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类型、同等重要的战略定位,通过整市推进、综合改革,激发活力、补齐短板,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夯实中职、办优高职、试办本科专业,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为建设经济强市、生态大市、文化旅游名市,打造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幸福美好新武威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三、重点任务

(一)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1. 加快发展高层次职业教育

将武威职业学院打造成甘肃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群计划项目(简称“双高计划”)建设院校,力争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院校。在骨干专业试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创造条件申报职业教育本科院校。到2023年基本形成中职、高职、本科纵向贯通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2. 做强专科层次职业教育

加快武威职业学院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重点加强生态保护、清洁能源、寒旱农业、通道物流、文化旅游、生态林果业、医药卫生等专业群建设。加强与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合作办学。促进天津职业大学与武威职业学院深度合作,做精做强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强化我市与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全面合作,支持学院列入省级“双高计划”,共建高水平职业院校和高水平畜牧工程专业群,为我市畜牧业发展提供高水平技能人才支撑。

3. 夯实中职教育基础地位

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完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办法,扩大中职学校招生规模,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职教资金、项目,加大市、县财政职业教育投入,到2022年,公办中职学校教学条件全面达标。实施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和优质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优计划”),打造3所国家、省级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和10个优质专业。建设5所学历教育与专项技能培训为一体的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高起点实施古浪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迁建工程。全力支持天祝县职业教育中心提升办学能力。试办职普融通性高中,允许符合条件的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学生探索实施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继续实施好中、高职“3+2”以及高职本科“3+2”衔接培养模式。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向中小学开放,共同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鼓励县区将政府投入的职业教育资源统一纳入中职学校,构建以县区为主的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和技工学校、中职学校融合发展体系。

(二)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4. 落实职业教育高考制度

全面落实“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和职业教育考试招生改革实施细则,指导和支持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中高职与本科衔接培养的招生考试。落实世界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国技能大赛、省级技能大赛等优秀选手和有突出贡献的技术技能人才免试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优待政策。

5. 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

认真落实甘肃1+X证书制度实施方案和1+X证书准入标 准,指导武威职业学院、凉州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民勤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做好1+X证书制度省级试点工作,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做法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推动更多的职业学校参与1+X证书制度的实施。鼓励职业院校自主确定职业技能领域,遴选具有行业影响力、社会公信力的品牌企业联合开发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符合国家标准的优先推荐申报全国、省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目录。探索“培训包+核心素养通用技能+岗位技能”整合路径,推动职业院校专业群课程模块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机对接。

6. 改革评价考核机制

突出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完善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社会等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评价机制,把德技并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学生获取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毕业生就业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培训等作为评价职业学校的重要内容。引入第三方机构,提高考核的客观性,将考核结果作为政策支持、绩效考核、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开展职业院校办学质量考核、职业教育标准落实成效监测。实行职业教育市、县、校三级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

7. 推进资历框架建设

与省上同步推进学分制改革,落实国家学分银行“甘肃分行”政策措施, 实现学校、社区并网互通。完善学分互认互转制度,实现学习成果认定、学分积累和转换;对取得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社会成员,支持其根据证书等级和类别免修部分课程,在完成规定内容学习后依法依规 取得学历证书。

(三)全面推进“三教”改革

8. 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将中职学校急需人才引进纳入我市急需紧缺人才引进范围,统一标准、同步引进、享受同等待遇。健全完善公办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动态调整机制,落实职业院校用人自主权,推动职业院校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省市县校四级职业院校师资培训体系,定期组织选派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赴国内外研修访学,校企共同建设20个市级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15个市级技术技能传承创新工作室。落实“双师型”教师认定、聘用、薪酬标准,在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向职业院校适当倾斜。实施“武威工匠”培育工程,培育一批有绝活、善育人的“双师型”教师。到2023年,全市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达到50%以上。

9. 推动职业院校课堂变革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严格落实国家教学标准、把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入教学过程。推广项目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加强实践性教学,强化实习实训考核。在教学中广泛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促进智能技术与课程融合,推动职业学校“课堂革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围绕契合市域主导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及民生需求的专业,建设20个左右市级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建立5个左右市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50门以上在线开放精品课程。健全完善市、校教学能力大赛机制。规范和完善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推荐申报制度,推荐申报评奖向课堂教学改革倾斜。

10. 加强职业教育教材监管

完善职业教育教材选用使用、评价监管机制。健全教材分类审核、抽查和退出制度。中职学校应全面使用中职思想政治、语文和历史统编教材,其它专业教材全部使用新近更新的、国家核准的正版教材,且购进渠道正规合法。支持职业院校编写一批具有区域特色、行业适用、产业需要的校本专业教材。

(四)开创产教融合发展新局面

11. 绘制武威产教谱系图

加强市级层面的宏观调控,实施职业教育信息化提升计划 2.0版,重塑智慧校园形态,打造2-3所国家、省级以上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依托智慧武威“城市大脑”,分析统计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产业发展趋势,跟踪毕业生就业情况,及时公开相关信息。定期发布人才需求报告,为职业院校优化专业结构,计划招生规模,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开展专业建设提供有效参考。建立就业成长跟踪反馈机制,推动职业院校专业建设。

12. 构建产教融合发展新业态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索推动产业、行业、教育行政部门多元合作管理方式。依托武威职业学院建成甘肃氢能职教集团,支持武威职教集团和甘肃现代畜牧业职教集团创建国家示范性职教集团,建立职业技能大赛基地,承办市级以上职业技能大赛。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构建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融合发展模式,实现学生入学即入职,毕业即上岗。支持职业院校联合区域、行业骨干企业组建产教融合集团 (联盟),推进实体化运作,实现校企运营互动。将八步沙六老汉治沙纪念馆、古浪战役纪念馆建成省级职业教育红色文化研学旅行示范基地。重点打造加强生态保护、清洁能源、丝路寒旱农业、高原农业、通道物流、文化旅游、生态林果业等产业相关专业集群。

13. 健全产教融合激励机制

对成效显著的产教融合集团(联盟),市、县区人民政府将按照规定在土地供应计划中给予合作校企优先支持,鼓励金融机构依法依规对校企合作项目提供信贷和融资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资本市场进行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加大实习实训基地等校企合作项目投资。加快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试点符合条件产教融合型企业在岗职工以工学交替等方式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对产教融合试点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符合条件的投资,按规定投资额30%的比例,抵免该企业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试点企业深化产教融合取得显著成效的,按规定纳入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目录,并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

14. 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创办职业教育,落实企业办学主体责任,按照职业院校生均经费相关规定,足额拨付所属职业院校生均经费。市内所有企业需设置学生实习、学徒培养岗位,原则上每年按企业职工总数的2%接纳职业院校学生实习。探索职业院校多元主体股份合作办学机制,适时开展混合所有制学院建设试点。全面落实社会力量举办教育可适用的各项财税、投资、金融、用地、价格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

(五)助力武威乡村振兴

15. 建立技能脱贫长效机制

探索“地方政府+职业院校+企业+乡村”发展模式,提供全产业链技术培训服务及技术支持,政校企合作打造一批职业教育助推乡村振兴示范点。建立“体育+文化+旅游+康养+多种商业”跨界融合发展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孵化器,培养引领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和高素质农民。落实好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及“雨露计划”等职教扶贫政策。

16. 建设乡村振兴急需专业

加强与省内外涉农类院校合作交流,依据市、县区重点产业布局,围绕牛羊鸡菜果菌薯药八大产业需要,优化涉农院校专业设置,做强急需紧缺涉农专业。支持职业院校在祁连山生态保护建设方面开展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引导市内职业院校聚焦乡村振兴、文旅赋能,不断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建立契合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需求的专业体系。支持农村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在职业院校建立工作室。支持武威职业学院申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17. 强化“三农”综合培训

整合“三农”政策培训资金,支持市内职业院校设立“乡村振兴学院”或乡村振兴培训基地,实施“农校对接”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孵化农业创新创业项目。构建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实施武威巧手、武威月嫂、农业职业经理人等技术技能培训,培育高素质农民、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农业科技明白人等。通过“送教下乡”,开展农业政策、生态环境建设、乡村旅游等方面的技术技能培训,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18. 强化职业教育技能培训

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坚持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支持和指导市内职业院校对接十大绿色生态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扩大优质培训资源供给,组建市级职业技能培训团队,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教材和培训包开发,规范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标准,承接各类培训项目,优质职业学校年职业培训人次应达到在校生规模的2倍以上。政府补贴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应全部向职业院校开放。建立社会培训考核评价体系,促进职业技能培训规范化发展。

(六)打造国际产业人才供给高地

19. 加强合作办学

支持武威职业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先进核能创新研究院合作,办好做强中科低碳新能源技术学院,着力打造核辐射监测防护技术,氢能源技术与应用等氢能专业群建设,推进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项目及相关项目在甘肃和西部落地。

20. 培养国际实用人才

支持武威职业学院与武威“走出去”企业、国(境)外优秀职业教育机构联合开展学术研究、师生交流等合作项目,支持武威职业学院设立海外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建立分段合作培养新模式,为“走出去”企业、合作国家(区域)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实施“中文+ 职业技能”项目,提升国际影响力。

21. 促进中外人文交流

支持武威职业学院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招收留学生,并合理设立留学生奖学金,吸引优秀学生来武学习。选派职业院校校长、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参加省上组织的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学习进修项目。支持职业院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构建教师互动、学生互派、学历互认的“双向交流”机制。

四、组织实施

(七)完善工作机制

22. 全面加强党对职业教育的领导

坚持党对职业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工作的领导,市、县区级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域内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工作。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要求选优配强职业学校领导班子,对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和省级“双高计划”建设项目高职院校领导班子参照普通本科高校管理。市、县区教育局党组要加强学校党建工作,推进党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各学校党组织要履行好管党治党主体责任,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引导广大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23. 建立领导协调推进机制

设立由市长担任组长,分管副市长担任副组长,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技能甘肃”武威市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落实“技能甘肃”工作的领导,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和推进举措。健全完善由市政府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市长担任召集人,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级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统筹协调推进落实“技能甘肃”重点工作任务。成立武威市“双高计划”建设项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武威职业学院“双高计划”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同时组建由市教育局局长牵头的工作专班, 制定工作任务清单,抓好工作任务落实。各县区、职业院校要分别制定工作方案报市教育局备案。

24. 健全经费投入机制

建立与职业院校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办学质量相适应的财政经费投入与保障机制。优化教育支出结构,新增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完善成本分担机制,健全高职院校学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按专业大类调研论证培养成本,提高装备制造类及其他艰苦行业、紧缺领域相关专业拨款标准。对标省属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拨款制度,建立完善市、县区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拨款制度。

(八)营造良好环境

25. 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地位待遇

推动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参加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聘、职务职级晋升等方面与普通学校毕业生同等对待。完善技术技能人才职称评价机制,建立符合技术技能人才特点的职称评审与职级晋升制度。加大技术技能人才就业创业支持力度。鼓励企事业单位按规定设立特聘岗位津贴、带徒津贴等,激励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技能大赛等方面取得突出业绩的技术技能人才。建立技术技能人才休假疗养制度。支持职业技术技能人才积极参加甘肃有突出贡献的技术技能人才、享受省政府技能特殊津贴人员和“陇原工匠”的评选活动。

26. 激发各方改革动力

成立武威市职业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开展政策咨询和办学能力、专业建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三教”改革、绩效评价等工作。每年开展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或专项督导评估,落实督导报告、约谈、限期整改、奖惩等制度,强化对县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履行发展职业教育职责的督导检查。建立健全改革创新容错纠错机制,激发和保护干部队伍敢于担当、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职业院校大胆试、大胆闯,攻坚关键领域改革。每年度开展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县区评选工作。落实职业院校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职业院校通过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自办企业等所得收入,可按一定比例作为绩效工资来源。

27. 加强职业教育宣传引导

办好“职业教育宣传周”活动,深入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劳模进校园”“优秀职校生校园分享”等活动。依托武威职业学院资源优势,建设武威职业教育体验馆。将工匠之师、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等纳入市级教育类专业认定项目范围,打造一批职业教育宣传品牌。常态化开展职业院校校园开放日、企业开放日、面向中小学生的职业体验、面向社会的便民服务、职教成果展示等宣传展示活动,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推动社会达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价值共识。

 

附件:1.“技能甘肃”武威市工作领导小组

2. 武威市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成员名单

3. 武威市“双高计划”建设项目工作领导小组

4. 甘肃省人民政府支持政策清单

5. 武威市工作任务清单

 

附件1

 

“技能甘肃”武威市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周 伟  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

副 组  长:王 雁 市政府副市长

成  员:李怀金 市政府副秘书长

     李万权 市发展改革委主任

     马生威 市教育局局长

     罗开双  市科技局局长

     刘立新 市工信局局长

     文 纲 市财政局局长

     陈昱川 市人社局局长

     丁 煦 市自然资源局局长

     杨青山 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市扶贫办主任、市委农办主任(兼)

     陈晓峰 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

     付 国  市退役军人局局长

     赵玉忠 市政府国资委主任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马生威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成员如有变动,由成员单位接任工作的同志替补,不另行文。


附件2

 

武威市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成员名单

 

召  集 人:王 雁 市政府副市长

副召集人:李怀金 市政府副秘书长

       马生威 市教育局局长

成  员:刘舜尧 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李熙庆 市教育局副局长

     杨成国  市科技局副局长

     赵顺山  市工信局副局长

     李昌廉 市财政局副局长

     王晨明 市人社局副局长

     程 林 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

     俞红山 市农业农村局三级调研员

     仲述祥 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副局长

     张学龙  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杨生展  市退役军人局副局长

     马聪远  市政府国资委副主任

     王仕元 市扶贫办副主任

     王 栋  市总工会副主席

     刘永德  市税务局副局长

     王守云 武威职业学院副院长

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李熙庆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联席会议成员如有变动,由成员单位接任工作的同志替补,不另行文。

 

附件3

 

武威市“双高计划”建设项目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周 伟   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

副  组 长:王 雁   市政府副市长

     马生威   市教育局局长

     赵 明   武威职业学院院长

成  员:李怀金   市政府副秘书长

     刘景鹏   市委编办主任

     李万权   市发展改革委主任

     罗开双   市科技局局长

     刘立新   市工信局局长

     文 纲   市财政局局长

     陈昱川   市人社局局长

     陈晓峰   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

     李 召    市卫生健康委主任

     李熙庆    市教育局副局长

     翟存祥    武威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武威职业学院,赵明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翟存祥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领导小组成员如有变动,由成员单位接任工作的同志替补,不另行文。

 

附件4

 

甘肃省人民政府支持政策清单


序号

      

1

支持武威职业学院列入甘肃双高计划建设院校,力争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院校;支持武威职业学院加快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并批准在国家骨干专业试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支持武威职业学院创造条件升格为职业教育本科院校

2

支持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我市全面深度合作,共建高水平畜牧工程专业群,为我市畜牧业发展提供高水平技能人才支撑

3

支持武威实施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和优质专业建设计划,建设3所国家、省级以上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和10个优质专业(群)。建设5所学历教育与专项技能培训为一体的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

4

支持武威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在职教资金、项目安排上给予适当倾斜。支持古浪县高起点实施古浪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迁建工程。支持天祝县职业教育中心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能力

5

支持武威职业学院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招收留学生,并合理设立留学生奖学金,吸引优秀学生来武学习。支持武威职业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先进核能创新研究院合作办学,办好办强中科低碳新能源技术学院


 

附件5

 

武威市工作任务清单

 

序号

政策内容

责任部门

1

各县区、职业院校要分别制定工作方案报市教育局备案

市教育局,各县区,各职业院校

2

落实县区政府和行业部门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要求选优配强职业学校领导班子

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各县区

3

鼓励县区将政府投入的职业教育资源统一纳入中职学校,构建以市、县区为主的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和技工学校、中职学校融合发展体系

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各县区

4

全面落实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和职业教育考试招生改革实施细则,指导和支持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中高职与本科衔接培养的招生考试

市教育局,市教育考试院

5

建立与职业院校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办学质量相适应的财政经费投入与保障机制优化教育支出结构,新增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完善成本分担机制,健全高职院校学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按专业大类调研论证培养成本,提高装备制造类及其他艰苦行业、紧缺领域相关专业拨款标准。对标省属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拨款制度,建立完善市、县区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拨款制度。

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各县区

6

将职业教育纳入武威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支持范围,支持学校申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发委,各县区

7

支持举办不同类型、特色鲜明的职普融通性高中

市教育局

8

落实世界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国技能大赛、省级技能大赛等优秀选手和有突出贡献的技术技能人才免试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优待政策

市教育局

9

坚持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支持和指导市内职业院校对接十大绿色生态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扩大优质培训资源供给,组建市级职业技能培训团队,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教材和培训包开发,规范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标准,承接各类培训项目,优质职业学校年职业培训人次应达到在校生规模的2倍以上。政府补贴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应全部向职业院校开放。建立社会培训考核评价体系,促进职业技能培训规范化发展。

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退役军人局、市农业农村局等

10

依托智慧武威城市大脑,及时公开相关信息。建立就业成长跟踪反馈机制,推动职业院校专业建设

市工信局、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科技局,武威市大数据服务中心

11

将武威职业学院打造成甘肃双高计划建设院校。实施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和优质专业建设计划,打造3所省级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和10个优质专业。校企共同建设20个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15个技术技能传承创新工作室。建设20个左右市级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建立5个左右市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50以上在线开放精品课程

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政府国资委,各县区,武威职业学院

12

自主确定职业技能领域,遴选具有行业影响力、社会公信力的品牌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开发职业技能等级标准

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政府国资委、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

13

完善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社会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引入第三方机构,提高考核的客观性,将考核结果作为政策支持、绩效考核、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

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

14

市内所有企业需设置学生实习、学徒培养岗位,原则上每年按企业职工总数的2%接纳职业院校学生实习

市政府国资委、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工信局

15

加快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试点符合条件产教融合型企业在岗职工以工学交替等方式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对产教融合试点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符合条件的投资,按规定投资额30%的比例,抵免该企业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试点企业深化产教融合取得显著成效的,按规定纳入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目录,并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

市发展改革委、市税务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政府金融办、中国人民银行武威分行、武威银保监分局

16

研究出台《武威市职业院校教师技能提升管理办法》,做好双师型教师认定、聘用、评价工作

市教育局

17

将职业院校高层次人才引进纳入我市急需紧缺人才引进范围,统一标准、同步引进。实施武威工匠培育工程

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各县区

18

健全完善公办职业院校教师编制动态调整机制,落实职业院校用人自主权。落实职业院校教师权益保障和激励机制,在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给予适当倾斜

市委编办、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各县区

19

坚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标工程。支持中等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各县区,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

20

支持职业院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构建教师互动、学生互派、学历互认的双向交流机制。支持武威职业学院设立海外教学、实习实训基地。支持职业院校开展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传承创新人才培养,放大文化旅游业综合效应

市教育局、市政府外事办、市文体广电旅游局,武威职业学院

21

探索地方政府+职业院校+企业+乡村发展模式。建立体育+文化+旅游+康养+多种商业跨界融合发展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孵化器。落实好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及雨露计划等职教扶贫政策

各县区,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扶贫办

22

建立技术技能人才休假疗养制度。支持职业技术技能人才积极参与甘肃有突出贡献的技术技能人才、享受省政府技能特殊津贴人员和陇原工匠的评选活动

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总工会、市财政局

23

推动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参加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聘、职务职级晋升等方面与普通学校毕业生同等对待

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各县区

24

完善技术技能人才职称评价机制,建立符合技术技能人才特点的职称评审与职级晋升制度。加大技术技能人才就业创业支持力度

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各县区

25

成立武威市职业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开展政策咨询和办学能力、专业建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三教改革、绩效评价等工作

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各县区

26

每年度开展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县区评选工作

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

27

依托武威职业学院,建设武威职业教育体验馆

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各县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